搜索

最新碧桂园服务会议纪要流出

匠朴研究所
2022-08-26 06:05

在业绩会上,碧桂园服务管理层对投资人所关心的现金流问题、并购整合问题、物管行业现状以及城市服务业务等进行了详细解答。以下为详细的会议纪要整理:

8月24日,碧桂园服务发布2022上半年业绩,并召开了中期业绩投资人交流会。

在业绩会上,碧桂园服务管理层对投资人所关心的现金流问题、并购整合问题、物管行业现状以及城市服务业务等进行了详细解答。

以下为详细的会议纪要整理:

Q&A

一、公司账面现金很多,准备加大分红或回购,还是做收并购?收并购后的整合提升情况?

1、关于现金

现金的确是企业生命线,没有现金生命就断。

第一,从经营性现金流上看,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回报大概23.5亿,是净利润的0.9倍,较去年的0.2倍有很大改善,但没有达到全年至少超过利润一倍以上的目标

第二,从现金余额看,截至6月30日,现金余额90亿。

还有一部分未来可以变化成现金的理财,大部分是去年11、12月做的。主要因为当时融资的资金较多,市场环境也没有这么恶劣。

理财在今年大部分会到期,到期收回后,会减少或不再做

第三,40多亿的投资,包含上市和非上市股权。有的上市之后会逐步退出,已基本实现预期的投资目的。投资时主要以业务交换合作等为目的,相对收益也大部分有保障。

结合资金存量,假设每年创造利润1倍以上的现金流,并有利润25%以上的分配,资金经过明年的经营集聚,至少有100-200亿元的流入资金可动用

现金管理是安全、规范且独立的。关联方账款是经营性往来,有正常的结账周期。截至6月30日,有5亿多,结算状态是正常的。现金也是经过会计事务所严格审计,银行函证没有附带任何抵押担保。

目前现金管理面临的主要压力是,应收帐款规模还是比较大。去年收购带来较高应收帐款绝对值规模,并表收入少,但应收帐款按期末绝对值累加,成长速度大于收入成长速度,但这不是常态。

今年采用了三缴一流的管控措施,每个单位每个人都是有任务、有目标、有方法、有具体指引、有激励措施、有长效机制。三缴一流使经营性现金流得到一定程度的反转,但离预期还有距离,会继续常抓不懈。

收并购带来的应收帐款,融合较好,有一定的爬坡期。希望应收帐款的增长一定慢于收入的增长,绝对值逐步往下,且大于利润的1倍以上。

2、关于市值管理和并购

公司一直都比较注重业务,不喜欢在资本市场做特别的动作。市值管理短期调节,确实左右不了。理解股价下跌之后确实存在压力。用自有资金回购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资金还是核心用于发展。

承诺以自有资金实现每年25%以上的分红

一直强调和重申,做更长远的计划,需要资源安全度过风险,新业务的发展也需要资源投入。所以,资金更倾向于用在发展、成长和业务

3、关于开万(开元国际和万象美)的投后情况

接管以后,任用大量的现场优秀人才,包括区域、大区、城市公司,都保留开万原班人马,保持了团队稳定

认真听取团队意见,比如重庆的选址、在长沙设立办公区等。

将原先的接待文化转变为碧桂园服务的务实文化,节约了大量资金。

进行精细化管理,节约的资金用于基层员工待遇的提升,至少提升30%。激发了团队较强的服务理念,对业主的服务更加高效,有归属感。

通过10个多月的时间,成效很明显。上半年超预期完成以前开万全年的利润,超预期完成公司设定的业绩指标。

现在项目实现零流盘,同时在外拓展了不少项目,所以商誉的减值也不存在。品质不断提升,长沙开万写字楼、湖北武汉大型的中央文化区、省会城市做成当地标杆。

4、关于天力物业的投后情况

业务上,截至6月30日,天力物业在管项目403个,签约面积1.32亿,实际在管9011万平方米。

组织上,公司保证基本队形不变、结构不散,团队在充分授权和信任下,总体把持最大化的平稳。管理层级优化,向三级管控、扁平化管控转变,使得管理链条更短,效率更优化。

运行上,经过半年磨合,实现新老机制动能转化,团队能较好融入碧桂园服务大家庭,适应碧桂园服务团队和机制,团队激情、有活力、有士气。

经营上,截至6月30日,已达成预期目标要求。无论是主营收入、利润,还是增值利润,符合公司对天力物业的预期,甚至超预期完成,对全年经营目标达成非常有信心。

二、如何看待物管行业的竞争,未来利润率会维持在什么水平?

在开发商这块增量业务,与原来相比显著下降的情况下,毫无疑问,存量竞争会更加激烈

有的公司提出,通过资本注入的形式去拿单一项目。

看一个市场,既要站在自己的立场,又要站在对方的立场,目前这种投入,首先要问为什么、带来的是什么、投资回报怎么算?

只有在自己算过账后,这种形式才会被广泛接受。这种形式,碧桂园服务也在几个城市做试点。

当增量显著下降,新增点从哪里来?碧桂园服务和同行的竞争问题,实际更大程度是自己跟自己的竞争

首先,服务要做好。因此在22年做预算,在基础服务、环境改善上投入更大。上半年毛利变化,其中一部分就是加大了对基础服务的投入,保证服务品质,维持和提升业主口碑。

其次,目前在做的,包括城市服务、项目的周边项目,可能成为拓展目标,内部叫1+1。目前做了2个月,效果很好。以基础服务好、业主口碑好为前提的周边拓展。

第三,人才,现在强调对物的管理、对人的服务。一帮年轻人,从17年到现在,逐渐成为各个层级的骨干力量,未来会成为核心力量。

至于利润率下降,在整个公司和集团,关心利润率的变化能不能带来公司利润额、净利润额的显著增长。从过去仅靠规模的增长,变成有利润、有现金流的质量增长。

这两天华为提出了活下来,我们当然现在谈不上活下来的问题,我们依然在讲如何做得更扎实

三、提升管理效率、服务半径的具体举措?科技的投入产出?

1、关于提升管理效率、服务半径的举措

物业服务最重要的单元是项目,也就是小区、写字楼、商写等这些最小的单元,而项目里最重要的是人,也就是项目经理及其团队。

碧桂园服务在业绩差的项目上,实行组阁制。所有人都可以竞聘业绩差的项目的项目经理,如果竞聘上,下面各部门负责人全部授权他组阁。

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降成本,碧桂园服务在公司内部实行,开车10分钟以内的多个项目,可以由同一个项目团队管理

此外,收并购进来的股权公司比较多,开始做属地化管理。某个省的项目,就直接划给该省的项目团队。对于已经完成对赌的公司,将整个公司平台撤掉,实现属地化

到今年年底,会有近500个项目进行属地化管理,5-6个公司平台撤掉,并入相应的区域或其他股权公司。

应收款项,从春节以来开始抓三缴一流,效果较好,虽然现在看起来应收帐款增加了,但从数字背后看效果不错。比如小业主历史欠费,显著下降40%以上

另外一部分是政府欠费,城市服务中的政府欠费,两年以上的几乎没有

2、关于科技投入和产出

先说投入方向,现在涉及的项目很多:

第一,主营的数字化经营,比如客户体验追踪系统,管家数字化,大管家平台,调用的工单,依靠前端的系统

第二,增值数字化也涉及很多业务:租售、家装、到家服务,本地生活有楼下洗衣、结算,还有停车场、车辆管理,包括设施和交易部分。

第三,后台支撑业务,大部分体现财务、资金、结算、收费渠道等方面。还有人力平台共享项目,包括佣金、奖金、成本分摊、考勤、招聘、人才跟踪培训等。

体现的效果,6000多个项目、百十来个区域、全球上十个国家、十几万员工,公司安全、治理、应急系统、防疫都没有出问题,靠人肯定会出问题。否则会遇到规模平静下来,被内耗,实际上是间接节约,提升管理边界。使得内部治理更加规范,较少做假。这块走在行业内相对前列,也在向友方推广,希望这套Sass工具未来成为科技收入转化。

四、全年业绩目标是否调整?富力和中梁收并购最新情况?

1、关于全年业绩目标

公司会适当地调低全年的指引预期,我们是底线性的指引。年初说收入会实现不低于50%的增长,目前调整为40%以上

年初说核心利润不低于40%,现在看难度比较大,调整为20-30%之间左右的水平。毛利率水平不会更低

为什么调节?收入并表是一方面,但疫情确实影响很多业务的开展,业务签订、新土地入市较少,增量受到影响。

成本影响更大,防疫开支和影响使得成本扩张,毛利率有所下降。

2、关于富力和中梁收并购的情况

与中梁的合作比较经济、整合比较成功。

分阶段进行交易,将原关联方、大业主的欠费,作为交易对价中的扣除项。当完成费用支付,公司才会支付。

今年3月份至7月,又交付了20多个项目,折算对价抵偿欠款,双方协议下的正常安排,完全合理。

关于富力,原来交易款项已支付完毕。预留了一部分金额作为后期交付面积抵偿的,可以到24年。

原地产方的业务,确实有欠款,双方协商以资产代销、处置还款等方式,解决原来开发商正常业务往来没有进行支付的款项。

在接管之后,这两个项目的实际经营,都是自身产生现金流,维持运转发展,给公司创造增量的现金流。上半年实现的业绩超预期。

五、地方财政不明朗的情况下,城市服务的收缴影响?

城市服务收缴,同住宅和商业相比,确实低了一些,市政、环卫60-70%,有些项目签的时间较长,这是客观现实,主要是政府财政收入带来的影响。

会不会做调整?城市服务天津模式,全国各省市都去踩点、评估,得到好评。这个模式保证了业务,因为收入直接在碧桂园服务手中,不存在向政府拿钱的问题,是政府拿刚性业务换管理。

这个业务会加大力气。因为比如停车、菜市场管理、道路清扫,是碧桂园服务和社会资本以及政府指定的企业一起去做的。

碧桂园对完全纯财政支付的城市服务业务,目前有地区约束。说直白点,是更注重经济发达地区、东部地区,这些地方出现项目会全力以为

对于不能得到政府保障的项目,会放大风险系数,即使拿到也可能放弃。分地区分业务分项目来做,并不是见到城市服务项目就拿。

不是说政府欠钱不还,是时间长。但是拖太久,算上资金成本,可能就没有盈利。这是我们做出调整的依据。

注:本文来源于匠朴研究所。 声明:本文观点不代表日新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如文章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敬请联系本站进行删除。
  • #房产后市场
匠朴研究所
0
0
0
参与评论
0/1000
评论区
目前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