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这个“汽修小哥”火了!社区还是汽修服务的最终战场?
对于门店来讲,距离车主越近,订单转化效率就会越高,谁能把目标社区的客户吃准、吃透,谁就更有优势。
从6月1日上海正式解封到现在也已经有半个多月了,上海的汽修、洗车门店一直是处于比较繁忙的状态,积压了3个月的维修、保养、洗车业务突然一下子释放,门店爆单也是意料之中的。
而在上海爆发疫情期间,有一个“汽修小哥”突然火了,作者为何要给他打个引号?实际上他的本职工作并不是汽修技师,而是一个热心的志愿者而已,在他的帮助下,很多徘徊在“趴窝”边缘的汽车被救活。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位扎根于社区的热心市民,而在他的背后,实际上还能看出这个汽车服务这个行业的本质......
扎根社区是汽车服务的核心
实际上,这位“汽修小哥”是上汽通用的上海公司员工,同时也是上海昂科旗车友会的会长,他叫小陈。
在上海解封前夕,上汽通用在第一时间就招募了散落在各个小区的工作人员成为了第一批志愿者,并为他们送去了一批车辆电池电源紧急救援包,为之后在社区周围开展电瓶相关的紧急救援服务做好准备。
根据小陈的讲述,当时自己没有考虑太多,只是发现身边很多邻居的车很久不开,多少有点问题了。当然最多的问题就是电瓶亏电。小陈收到公司发给他的救援包之后,当天就开始“干活”了。
他的手机微信里一直在更新信息,来寻求帮助的居民、邻居络绎不绝,小陈快速地回复着群里需要帮助的车主们的消息,然后一辆接着一辆赶去救援。而随着小陈救援工作的展开,被他帮助过的人也开始被他这种无私奉献行为所感动,去帮助身边更多的人。
当然,小陈只是此次上汽通用众多社区救援志愿者中的一位,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人,在接到公司的指令后,开始为身边的人提供帮助。比如同为上汽通用员工的汽车工程师小王,在他的帮助下,他所在小区地库中的很多家用车都得到了及时的“续命”。
由于上海上时间封控导致车辆长期不运行,地库里的车大多都出现了亏电、胎压不足、车胎变形、油液渗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平时车辆正常使用时候并不会发生,但长期停车之后却让居民乱了阵脚。
国内的汽车后市场环境不比国外,自己懂车且有条件做保养或者是维修的情况几乎不存在,所以一旦自己的车出了问题,如果没有人帮忙,只能听天由命。而在上海封控期间,这个危机又被放大了。
社区是汽车服务的根基,我们能发现很多社区门口都开了汽车服务门店,车主可以就近选择对应的服务,甚至足不出户,直接通过线上下单。对于门店来讲,距离车主越近,订单转化效率就会越高,谁能把目标社区的客户吃准、吃透,谁就更有优势。
品牌直接影响车主“用户心智”
从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还能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志愿者其实都代表着自己所在的公司,说得再简单一点,他们的行为是代表了上汽通用这个品牌。
总体来讲,这两年汽车后市场发展的总趋势将是品牌专业化、集中化趋势明显,大量的知名品牌集中在少数企业手中,行业逐渐趋向垄断和规模化,而这些汽车服务和维修品牌对于用户心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如果放在售后品牌上来说,那就是你的产品能不能实际解决车主的问题,而如果放在独立后市场单店来说,就是用户到底认不认你这家店的服务。
作为汽车售后零部件品牌来说,它要解决的不是C端销量问题,而是渠道推不推荐的问题。在国内整个汽车后市场行业中,很多汽配供应商品牌都忽略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日常经营中依然还是只看重产品或者服务本身,而不去关注品牌打造。
国内的汽车后市场渠道还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推大牌,当然这也是受到了下游终端车主的影响。产品能不能在渠道跑量,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渠道推不推广。
从渠道角度看,比如同样标号不同品牌的两种机油,当下游的代理商或者是汽修门店老板必须要2选1的时候,看的必然是这个品牌能不能走量,是否有用户知名度。因为渠道的生存法则是流量变现最大化,品牌意味着稳定的销量,当然是推有品牌和知名度的产品。
另外,随着国内汽修行业的不断发展,汽车维修企业从传统的价格、售后服务竞争,过渡到现在的品牌竞争。品牌的竞争,意味着企业综合实力的表现,全方位发展。
汽车维修厂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不仅要培训维修技能,还应当培训企业文化,并将品牌文化贯穿其中。一个没有企业文化,没有品牌文化的企业,就不能让员工找到归属感,无法持续提升自身价值,久而久之可能就会影响到服务质量。
以往汽车服务企业是依靠技术吃饭,而没有将品牌落地实施,但现在行业已经发生了变化,品牌意识已经在车主心中形成。品牌竞争或许是所有国内汽车后市场企业下一轮争夺客户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