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多经“八年抗战”,我们对他的期望值太高了
市值不断变化的背后需要我们去思考的很多,物业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者是脱离地产背景之后需要思考真正的市场化问题,通过新的技术、新的运营模式去不断变革行业,我相信,也必然会出现真正的“新物业”,就像很多物业企业的宣传片里讲的那样。
一年中最后一个季度已经过去三分之一,最近各地很多物业多经圈都在搞团建,想必是忙碌了快一年,平日里都各自奔波,是时候找个时间叙叙旧,发发牢骚,聊聊指标完成的情况以及新的运营思路,笔者也受到了物业同行的邀请,与大家分享分享关于社区的一些新的思路和案例,笔者也算得上是物业多经的一名老兵了,2012年开始在物业企业做多经,一晃十年了,这个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物业企业上市以后,物业多经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头部的企业非常重视,多经的团队组建从几十到上百人,虽然前几年从物业行业出来,但始终没有离开社区这圈子,专注于社区经济领域的媒体、投资、孵化、培训、咨询等相关服务,所以跟物业同仁们也都保持着联系,跳出物业圈,从外围的视角结合之前物业的经验,对物业多经会有更深的理解。
这两年随着地产行业的不断下行,甚至暴雷,无疑对物业多经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没有了地产的支持,很多销售指标压力非常大,在这两年中,我也经常跟物业多经的朋友交流,能够看到大家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导致跳槽率非常高,也有些朋友直接转行了,回到了各个领域的专业公司,可能之前也是从专业公司跳到物业行业,频繁的换人当然不是一个良性的现象,但这个可能就是物业在多经的探索中所面临的阵痛。
这几天关注了一下物业企业的市值,还是令我比较吃惊,物业企业的市值与前几年相比下跌的太多了,所谓千亿市值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碧桂园服务还不到300亿,刚上市的万物云也才400多亿,最高的是华润万象生活500多亿,还有一大把市值在个位数,市值不断变化的背后需要我们去思考的很多,物业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者是脱离地产背景之后需要思考真正的市场化问题,通过新的技术、新的运营模式去不断变革行业,我相信,也必然会出现真正的“新物业”,就像很多物业企业的宣传片里讲的那样。
物业企业市值的缩水当然脱离不了房企的影响,但对于物业行业来讲,大家也变得越来越理性看待,跟物业多经也有着一定的关系,这些年下来,作为物业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并没有哪家企业有特别成熟的模式,千篇一律,那么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指标而采取“杀鸡取卵”式的方法,完成当年指标为大,明年再说明年,保住市值大于一切。
目前来看,物业企业上市的热潮已经基本告一段落,最近也没有听说哪家企业递交招股书,反而是,有些企业开始对那些不盈利的项目进行撤场,保利润,而不是拓规模。
从2014年彩生活上市,到现在,物业多经的快速发展也有8年之久了,这个是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但也不短了,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下,我们为什么要做多经,为什么制定的方案难落地,可能前几年为了公司上市而不得不做,那么现在呢,为了收益还是为了提升物业费收缴率,还是为了客户满意度等等。
为何物业企业制定的多经计划很难落地
物业的多经可以简单的分为两个业务方向,一种是传统经营,另一种的创新经营,传统经营就是以广告位租赁,场地出租等toB的业务的为主,而创新经营更多的是指以toC的业务为主,如零售,家装,维修,家政,养老等业务为主。
虽然物业多经发展已经多年,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物业多经作为物业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未见明朗。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集团很着急,中层不冷不热,一线冷冰冰。
集团很着急,尤其是一些有上市需求的公司,上市前要通过多种经营业务冲业绩,上市后通过多种经营业务保股价,如果报表都是物业费收入的话,上市是有难度的,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增值服务收入,所以很多大型物业公司今年多种经营收入的目标都在亿元,可以说挑战还是非常大的。所以集团层面的多种经营负责人,制定了具体的营收计划和考核任务,会下放到不同的区域负责人。
中层不冷不热,事情能否有效的执行,离不开中层的推动,但很多中层干部并没有太多的权利去推动,也没有团队,很多大型集团区域负责人可能就1到2人,主要工作就是招商,招商完之后在给到具体的小区负责人,由小区的负责人配合落地,而在执行的过程中略显心有余而力不足,小区负责人的配合度是一大问题。
由于物业企业基因的问题,小区的管理权还是在小区的负责人身上,也就是哪些业务能不能落地还是小区的实际负责人说了算,而负责多种经营的区域负责人并没有决定权,所以本来是多种经营业务的主要推动者,最终成了配合者。
一线冷冰冰,深入接触过物业管理的人都知道,小区里面还是有很多好处可以捞的,毕竟小区里面有很多的场地资源是可以往外租售的,以及很多商家进小区都是有利益分配到小区负责人身上的,而现在公司要把这部分灰色收入公开化,显然对于坐地收租的传统物业人来讲难免有些抵触情绪。
目前,很多物业企业做多种经营已经陷入了僵局,小区负责人责备公司没有明确的方向,而公司又责备招了很多商家,小区负责人不全力推动,归根结底是利益上的权衡,首先集团总部并未有清晰方向,其次集团战略上并未达成一致,而是集团只有一个大规划,然后分配下去,区域公司各显神通, 最终神通都没有显出来,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虽然物业公司对于多种经营的呼声很高,但是在多种经营上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依然很小,所以多经的同行经常抱怨,并未上升到集团战略当中,而只是配合物业做些资源上的变现,因此物业企业依然还是处在“围着金山要饭吃”的阶段,而要打破这种僵局,需要从战略和经营思路上重新规划。
物业与业主的矛盾是否会成为物业做多种经营的障碍
物业与业主有天然的矛盾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
物业与业主之间的矛盾,无疑给物业做多种经营带来了一定了影响,目前物业公司做多种经营大致分为两种做法。
一种是成立独立的团队去做,也就是一个和物业公司不相干的团队去做多种经营,甚至所覆盖的用户已经超出了自己物业公司的范畴。
好处就是,打消了业主的顾虑,以一种第三方的身份和业主进行接触,至少业主不会明显的排斥,沟通起来也会更自然。
问题就是对于物业公司来讲经营成本会上升,只有国内排名靠前的企业才有资金去支撑,因为多种经营并不是一上来就是可以盈利的,往往需要沉淀一段时间,在这个过沉重企业是否有耐心一直做下去,对于物业公司是一个挑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与物业公司物业团队融合的问题,即使物业公司成立了第三方个公司来做社区经营,但是到了具体落地上,依然脱离不了物业公司项目上的工作人员的配合,虽然是一个老板但是到了具体的利益上还是需要明算账,配合程度目前依然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情。
还有一种就是完全通过物业公司原班人马来落地,这个中小型物业公司基本都是这样来操作,物业公司总部会有一个多种经营部门,就几个人,负责规划,招商,但是具体的业务落地,都是安排到项目上的人员。有些常规的业务也能做,比如家政,维修类的服务,比如维修类的业务物业本身有工程人员是可以充分利用的。
但是在电商所取得的收益就甚微了,毕竟物业公司给业主的定位就是做小区管理的,和卖商品是两码事,所以在各种电商横行的时代,物业做电商就显得非常被动了,在一个红海里抢食吃,难度非常大。
因此物业公司做电商,自营也好成立独立的团队也好,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物业应该回归本质,做好服务,和业主建立信任关系,充分挖掘社区数据,为整个社区经济产业链来服务,而不是什么都自己干了。
“近、信、熟”是优势吗?
物业离用户近是可以做社区电商的理由吗
很多物业公司做多经有一种动力可能是来自于物业与用户的关系,很多物业人都认为物业公司与用户之间的距离近是很大的优势,这里近更多的是指物理上的距离近,因为物业的工作地点就在小区,和业主之间可以天天见面。
俗话讲离用户越近,产生交易的机会就越大,很多物业公司负责多种经营的人都一致的认为这种近是物业的优势,是互联网企业不具备的优势,而且物业公司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工作人员,随时随地的向业主进行推荐服务和产品。
物业具有互联网公司不具备的天然优势,但是如果仅仅是停留在物理空间的近是不够的,或者说这种近的优势并不明显,因为互联网化已经打破了边界,使得交易没有围墙,社区经济的发展和商圈经济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基于信任的交易、关系的交易,这个也恰恰是物业公司的机会,如何将物理空间上的近转化成真正的信任关系,在这种信任关系下,物业做社区电商或者是多种经营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是目前我们来看,目前大部分的物业公司和小区业主只是停留在眼熟上,并没有深入的接触业主。
物业公司与业主的近,在售后服务上是有明显优势的,但目前需要解决的是用户接受物业提供服务的问题,信任关系+价格,如果不能够在这两方面体现出优势的话,用户的需求转化成订单依然是有难度的。
物业公司需要突破的是如何将物理范围的近转化到信任关系上的近,而只有基于信任关系才会有具有更多交易的可能性。
期望太高,投入不足
“期望太高,投入不足”,这是我在跟很多多经的朋友交流当中经常提到的词,也就是指标很高,但人员资金资源投入不到位,当然,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因为站的角度和位置不同,看待事情的态度也不一样。
但目前单纯从C端的市场消费来看,很多公司对于指标的制定确实略高,因为整个行业并不成熟,而且上面也提到了很多真实存在的客观问题,物业做多经我是非常支持的,但还是要量力而行,步子迈大了真的会扯到蛋,一旦跑偏,沉默成本很高,物业的生意是先有关系,才有生意,不是为了生意,影响了关系,否则干不好,也干不长。
其实很多中小企业做多经也有很多做的很不错的,如,社区食堂、社区资产管理(如车位)、家政服务、汽车后市场等等,他们的特点就是比较专一,也比较聚焦,并不是什么都做,也不搞平台,目前大家的目光都在上市企业身上,很少关注中小企业,但他们确实有很多方式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最后,我想说的是,要更广泛的去看整个社区场景、机会、竞争,踏踏实实,任重道远,长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