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服务进了“窄门”
在房地产行业的至暗时刻,碧桂园服务推开的这扇“窄门”,既是关联交易的历史拐点,也是物企独立价值的试金石
在物业管理行业从“地产附庸”向“独立生态”转型的关键节点,碧桂园服务向大股东提供10亿元循环借款的操作,又成为了行业热议的话题。
物股通认为杨氏家族的这一操作,恰似在“合规底线”与“战略协同”之间推开一扇“窄门”。
这扇门的背后,是物企与房企长达十余年的共生关系的缩影,更是行业深度调整期的生存法则重构。
窄门之困:关联交易的历史镜像与现实抉择
回溯历史,碧桂园服务曾是关联交易的典型样本。2018年上市时,其超90%的管理面积来自碧桂园开发项目,非业主增值服务收入中关联方占比一度高达75%。
这种“脐带式”依赖虽带来快速扩张,但也埋下隐患——2021年碧桂园陷入流动性危机后,碧桂园服务关联方应收款项减值损失骤增,2023年计提减值达21.98亿元,直接导致当年净利润同比下滑90%。
痛定思痛,该公司自2024年起主动压降关联交易,将关联收入占比从4.4%压缩至0.9%,第三方管理面积占比首次突破51.2%,初步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
(碧桂园服务与碧桂园 2023-2024 年关联交易变动情况表)
然而,当母公司保交房上升为政治任务时,碧桂园服务不得不再次面对关联交易的“窄门”。
此次10亿元借款虽被市场解读为“反向输血”,但其本质是市场化条件下的战略驰援:借款方以持有的16.26%公司股份(市值约36.2亿港元)作为抵押,抵押率仅27.6%,并设置股息抵扣、折价回购等多重保障。
这种设计既避免了利益输送的质疑,又通过“保交房—管理面积增长—基础业务稳定”的链条,将短期风险转化为长期价值。正如独立财务顾问所言,“交易条款对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保护较为充分”。
窄门之路:保交房的战略价值与风险对价
对碧桂园服务而言,协助保交房不仅是其社会责任,更是业务存续的生命线。2024年,其物业管理收入259.7亿元,占总营收59%,而这一数据的基础正是碧桂园开发项目的交付量。
若母公司保交房进度滞后,不仅会导致管理面积流失,更可能引发业主集体拒缴物业费——2024年客户满意度调查显示,交付质量对物业续约率的影响权重达40%。
此次借款定向用于保交房,预计2025年可新增管理面积500-800万m²,按住宅物业费3元/m²/月测算,可贡献1.5-2.4亿元年收入,相当于当期净利润的8%-13%。
但战略价值的背后,是风险对价的权衡。
尽管抵押股份市值为借款本金的3.6倍,但极端情况下若股价下跌50%,公司需计提减值损失约6.2亿元,相当于2024年净利润的34%。
更值得关注的是股权结构风险:若触发回购条款,杨惠妍持股比例可能从36.26%被动稀释至29.8%,但国强公益基金会仍持有20.18%股权,控制权风险可控。
此外,股息抵扣机制虽保障现金流,但抵押股份对应的股息占公司总派息的16.26%,可能影响中小股东分红预期。
窄门之光:生态重构的破局契机
在“保交房”的战略叙事下,此次交易悄然推动着碧桂园服务的生态重构。一方面,公司通过“抵押股份—回购注销—股本缩减”的路径,探索出一条关联交易的闭环模式。
若未来触发回购,按每股2.30元人民币(较公告日股价折让60%)回购5.43亿股并注销,将直接提升剩余股份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
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操作,既降低风险敞口,又为后续资本运作预留空间——交银国际测算,扣除净现金后,碧桂园服务2025年市盈率仅3倍,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保交房的顺利推进将加速社区增值服务的渗透。2024年,碧桂园服务社区增值收入68.1亿元,占比15.5%,其中充电桩业务覆盖230个城市,运营超30万充电插座;与五粮液、国台合作的酒类定制业务,上半年市场化收入达1.07亿元。
若保交房带来的新增业主转化为增值服务用户,按户均年消费2000元计算,可新增收入超10亿元。这种“交付即服务”的模式,正在重塑物企的盈利逻辑——从“依赖开发商输血”转向“挖掘业主终身价值”。
结 语
在房地产行业的至暗时刻,碧桂园服务推开的这扇“窄门”,既是关联交易的历史拐点,也是物企独立价值的试金石。
短期来看,交易条款的严苛设计将风险锁定在可控范围;长期而言,保交房带来的管理面积增长与增值服务空间,可能成为二次增长曲线的起点。
正如《圣经》所言:“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当行业潮水退去,只有那些在窄门中坚守合规底线、重构生态价值的企业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