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码《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见》如何激活社区经济发展新动能

佟少说
2025-06-16 09:19

202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民生服务普惠性、社区服务发展等多个维度构建民生保障体系。该政策通过精准的制度设计,为社区经济发展注入系统性动能,既回应群众需求,又激活社区经济内生潜力,形成“民生保障—社区服务—经济繁荣”的良性循环。

202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民生服务普惠性、社区服务发展等多个维度构建民生保障体系。该政策通过精准的制度设计,为社区经济发展注入系统性动能,既回应群众需求,又激活社区经济内生潜力,形成“民生保障—社区服务—经济繁荣”的良性循环。

1 普惠性服务激活社区经济内生动力

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并非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系统性思维重构了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将社区这一社会基本单元作为政策落地的核心场景。通过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民生服务体系,政策不仅有效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在激活社区经济内生动力、培育新业态、优化资源配置方面释放出显著效能,为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群众家门口的社区服务”,支持“养老、托育、家政、助餐、助残等普惠社会服务进社区”,并允许相关经营主体在确保安全规范前提下租赁普通住宅设置服务网点。这一政策松绑为社区服务产业化扫清了制度障碍,使原本分散、零星的社区服务得以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社区经济的本质是以居住空间为半径形成的区域性经济生态系统,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品质和基层社会稳定。在城镇化率超过66%的今天,我国城市发展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存量更新的内涵式发展阶段,社区作为城市经济“毛细血管”的地位日益凸显。

“一老一小”服务产业化:政策明确要求“推动各地多渠道扩大‘一老一小’服务低成本场地设施供给”,并完善普惠养老、普惠托育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这些措施不仅减轻了家庭育儿负担,更催生了规模可观的社区托育市场。据统计,一个中等规模的嵌入式托育中心可直接创造10-15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母婴用品、儿童教育等相关消费增长3-5倍,形成以社区为单位的“银色经济”和“金色经济”产业链。

社区商业生态重构:《意见》创新性地提出“允许提供社区群众急需服务的经营主体在确保安全规范前提下租赁普通住宅设置服务网点”,这一突破性规定解决了长期困扰社区商业的场地合法性问题。

数字技术赋能社区经济:政策要求“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数据互通共享”。数字化平台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更通过需求聚集效应创造了新的经济机会。如社区团购、邻里互助、技能共享等基于数字平台的社区共享经济模式,在降低居民生活成本的同时,也为社区闲置劳动力提供了灵活就业机会,形成“自我造血”的社区经济微循环。

2 完整社区建设重构社区经济生态圈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经济活力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意见》创新性提出“建设居民‘15分钟服务圈’”,通过“完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重构社区经济空间布局。这种以人为核心、以生活半径为尺度的规划理念,不仅提升了居民生活便利度,更在优化商业布局、激活在地消费方面展现出强大经济效能。完整社区建设通过集约化配置资源,有效降低了居民获取服务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增加了社区内部经济循环频率,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创造了稳定的市场需求。

15分钟生活圈的经济价值:通过完整社区建设,将原本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服务设施缺失的老旧小区,改造为配备“便民服务站、智慧超市、体育健身中心、社区食堂”的一站式社区。这种功能复合的社区服务中心,一方面满足了居民日常需求,另一方面通过适度商业化运营实现可持续性。值得注意的是,社区食堂、便民服务站等设施虽然定位为普惠性服务,但其规模化运营仍可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存量空间活化利用:政策鼓励“充分利用社会化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老年助餐服务”,为存量空间功能转换提供了政策依据。如某菜场项目采用“微改造”方式,在保留原居民生活状态和菜市场市井风貌前提下,改造沿街商业用房,丰富业态构成,使老旧社区蜕变为文商旅融合的新兴消费目的地。这种更新模式避免了传统“大拆大建”对社区社会网络的破坏,最大限度保留了在地文化基因和经济生态,同时通过功能置换和品质提升,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实现了社区消费升级。

适儿化适老化改造创造新需求:《意见》要求“全面推进城乡公共空间适儿化、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以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为例,一部电梯加装费用约60-80万元,除直接带动电梯制造、安装、维修等产业链发展外,更显著提升了老旧住宅的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据调研,加装电梯后住宅增值幅度普遍超过15%,部分优质地段可达30%,形成了居民资产增值、企业获得收益、社区品质提升的多赢格局。

3 多元主体协作优化社区经济治理模式

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治理模式和多方协作机制。《意见》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提出突破性思路,通过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协作机制,为社区经济注入制度活力。政策明确要求“完善各级政府民生实事清单制度”,加强“重大民生政策跨部门统筹协调”,并在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时注重“从社会公平角度评估对社会预期的影响”。这种系统性治理思维,有效解决了社区经济发展中常见的条块分割、资源分散问题,提高了政策执行效能。

“政府+市场+居民”协同机制:政策在资金保障方面创新性提出“统筹用好财政、金融资源,完善市场化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如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政府提供场地、慈善资金启动、专业机构运营的模式,在为低保老人提供优惠服务的同时,也向普通居民开放市场化服务,形成“以商补公”的良性循环,年营业额突破200万元,利润再投资于社区公益项目。

精准保障释放消费潜能:《意见》通过强化社会保障和就业支持,提升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为社区经济培育稳定客源。政策要求“合理确定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挂钩”,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类精准保障措施在兜住民生底线的同时,也维持了基础消费能力,使社区小微商户获得稳定客源,形成保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4 政策深化与社区经济未来展望

社区经济未来图景

1. 服务场景多元化:社区将形成“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教育+商业消费”的复合型服务生态。

2. 产业融合深度化:社区经济将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共享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3. 治理机制协同化: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社区经济治理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策价值与社区经济协同效应

《意见》通过制度创新、资源下沉、服务优化,为社区经济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持。其核心价值在于:

1. 激活经济末梢:通过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民生服务普惠性政策,提升社区居民消费能力,激活社区商业活力。

2. 培育新兴业态:通过社区服务发展政策,催生健康管理、托育服务、家政服务、社区电商等新兴产业。

3. 构建经济生态:通过政策协同,形成“民生保障—社区服务—经济繁荣”的良性循环,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

《意见》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社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在政策引领下,社区经济将不再是民生保障的“附属品”,而是成为激活经济末梢、培育新兴业态、构建经济生态的重要力量。未来,随着政策的深化落实,社区经济将释放更大潜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结语:构建民生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社区新生态

《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将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在社区层面实现了创新性融合。政策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构建普惠性服务体系、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创新多元协作机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等路径,不仅有效提升了民生福祉,更激活了社区经济的内生动力,培育了新的增长点。

从本质上看,政策创造性地将社区这一生活单元转化为经济单元,使居民从被动接受服务转变为主动参与经济创造。

未来社区经济的发展,需进一步深化政策落地:一是推动“数字化赋能”,依托智慧社区平台整合服务资源与商业资源,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二是完善“微利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通过政策松绑和金融创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三是建立“居民共治共享”机制,让社区居民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意见》的实施正在推动中国社区从单一居住功能向“宜居、宜业、宜游”的复合型生活共同体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

注:本文来源于佟少说公众号。声明:本文观点不代表日新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如文章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敬请联系本站(微信:rixins888)进行删除。
佟少说
0
0
0
参与评论
0/1000
评论区
目前还没有评论
佟少说
佟少,原名佟志强,社区经济领域资深媒体人,日新网联合创始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特聘辅导教师,易观国际旗下互联网+学习平台《商刻》 互联网+导师团成员,兼具实战与人文气质的产业研究专家,专注于社区经济领域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研究。 2011年,佟少进入社区经济领域,先后在长城物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远洋集团旗下社区服务平台深度接触社区服务。2013年,个人自媒体平台《社区O2O内参》(后更名为《日新社区》),著有《转型之战无界的社区O2O》一书,是《城市开发》、《住宅与房地产》杂志特约记者,用几百万文字奠定了行业的专业地位。
发表文章 115 篇
阅读行家更多内容
文中提及相关企业
查看更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