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经济:当前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核心解决资金和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
在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社区治理作为最基础、最前沿的单元,其效能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亿万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在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社区治理作为最基础、最前沿的单元,其效能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亿万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社区治理普遍面临着两大核心瓶颈:一是可持续的资金不足,导致公共服务“有心无力”;二是专业的服务人员不足,导致治理举措“落地走样”。传统的、主要依赖行政拨付和志愿服务的治理模式已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一种以在地化、市场化、社会化相结合为特征的社区经济,正以其强大的内生动力和整合能力,脱颖而出,成为破解社区治理困境的一把关键钥匙。
一、困境溯源:资金与人员的“双重枷锁”
要理解社区经济的重要性,首先必须正视当前社区治理所面临的严峻现实。
在资金层面,多数社区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上级政府财政拨款或项目资金。这笔资金往往具有“保基本”的特点,只能覆盖社区日常办公、基础保洁等常规支出。一旦涉及到养老托幼、文化娱乐、环境美化、应急处理等多元化、精细化的服务需求时,便立刻捉襟见肘。“等、靠、要”的思维惯性,使得社区缺乏自主“造血”能力,许多有益的治理设想最终因“无米下锅”而搁浅。
在人员层面,社区工作队伍通常由少量专职社区工作者和大量志愿者构成。专职社工待遇不高、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导致人才“引不来、留不住”;而志愿者服务虽充满热情,但往往具有临时性、非专业性的特点,难以满足居民对专业化、常态化服务的期待。尤其是在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护理、青少年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专业领域,人员短板尤为突出。
这“双重枷锁”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资金不足导致无法聘请专业人员和购买优质服务,服务品质低下又降低了居民的满意度和参与意愿,进而使得社区治理更加依赖外部输入,丧失了内在活力。打破这一循环,必须从激活社区内部的经济活力入手。
二、破局之道:社区经济的内涵与赋能机制
社区经济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泛指在特定社区地理范围内,以满足社区成员需求为首要目标,由社区主体(居民、社区组织、驻区单位等)发动、参与和受益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和。其核心要义在于“取之于社区,用之于社区,造福于社区”。它通过以下两大机制,精准地对症下药,解决资金与人员难题。
(一)构建“自我造血”机制,破解资金不足之困
社区经济的首要贡献在于,它将社区从一个纯粹的“消费单元”转变为一个可以创造价值的“生产单元”,开辟了多元化的资金渠道。
1. 盘活存量资产,变“沉睡资源”为“活力资本”。许多社区拥有闲置的公共空间、废弃的角落、未被充分利用的设施。社区经济通过引入社会企业、居民合作社或采用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社区咖啡馆、共享厨房、便民超市、儿童游乐场、社区花园等经营性场所。这些场所的运营收入,一部分可以反哺社区公益基金,用于支持其他无法盈利但又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从而实现“以商促治”、“以空间养服务”。
2. 开发服务产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供给”。社区是需求的富矿。针对老年人的助餐、康复理疗,针对双职工家庭的“四点半课堂”、假期托管,针对年轻群体的健身、读书会等,都是巨大的市场空白。社区经济鼓励成立社区社会企业或微利企业,将这些需求开发成标准化、可收费的服务产品。这种收费并非纯粹的商业行为,而是带有公益属性的“准市场”行为,价格低于纯市场价,品质高于纯福利,居民愿意且能够支付。这既满足了需求,又为社区带来了可持续的收入。
3. 打造本土品牌,变“在地特色”为“经济优势”。许多社区拥有独特的手工艺人、地方特产或文化IP。社区经济可以通过组织“社区市集”、开发“社区文创产品”、打造“社区美食节”等方式,将这些分散的优势整合起来,形成品牌效应。这不仅促进了本地消费和就业,其品牌溢价和部分销售收入也能纳入社区公共资金池。
(二)激活“人的资源”,破解服务人员不足之困
社区经济在解决“钱”的问题的同时,更深刻地作用于“人”的层面,它通过创造就业岗位和构建参与平台,将社区内潜在的、未被充分利用的人力资源充分激活。
1. 创造“社区内就业”岗位,吸引专业人才。当社区经济实体(如社区养老驿站、社区托育中心)发展起来后,必然需要招聘护理员、育婴师、社工、运营管理等专业人才。这为社区内的待业青年、全职妈妈、低龄健康老年人乃至专业人才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一份有稳定收入、且有社区情怀的工作,远比单纯的志愿服务或低薪的社工岗位更具吸引力,能够有效稳定和壮大专业服务队伍。
2. 构建“积分超市”与“技能交换”体系,激励互助服务。“积分超市”是社区经济的典型范式。鼓励辖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公益服务,付出的时间与劳动成果,以积分的方式储存起来,积分可以兑换自己想的要服务和产品。这巧妙地将服务需求与供给在技能与时间上进行匹配,极大地激励了居民间的互助行为,有效补充了正式服务人员的不足。同样,“技能交换”平台让懂修理的居民、懂法律的居民、懂教育的居民各展所长,通过非货币化的交换,实现服务的精准匹配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培育社区社会资本,提升居民主体意识。社区经济的运作过程,本身就是居民协商、合作、共治的过程。居民在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结成了深厚的信任网络和社会资本。当居民意识到自己是社区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和消费者时,其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会空前高涨。他们会更主动地参与社区事务,维护社区环境,甚至自发组织起来解决公共问题。这种“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是解决服务人员不足的最终极方案。
三、实践推进:需注意的关键问题与未来展望
尽管社区经济前景广阔,但在实践中也需审慎推进,注意防范潜在风险。
首先,要坚守公益底色,防止过度市场化。社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社区治理,而非利润最大化。必须建立完善的利润回流与监督机制,确保经济活动的盈余主要用于社区公益事业,避免公共资源被少数人侵占。
其次,需要专业的运营与孵化支持。社区经济的成功并非自发形成,它需要社区“两委”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和商业思维,也需要政府层面提供政策扶持、能力建设甚至是种子基金,孵化一批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社区带头人。
最后,要建立包容普惠的参与机制。确保社区内的弱势群体也能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并从中受益,防止因参与能力不同而导致新的社区分化。
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区治理从“管理”向“治理”再向“营造”深度转型的今天,单纯依靠外部输血已无法适应日益复杂多元的社区需求。社区经济以其内在的“自我造血”功能和“人的资源”激活机制,精准地切中了资金与服务人员不足这两大痛点。它不仅是手段的创新,更是理念的革新,它让社区重新回归其作为“生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本质。通过大力发展社区经济,我们完全有希望构建起一个资金有来源、服务有人员、居民有参与、社区有活力的良性治理生态,最终实现基层社会的善治与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