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随州市探索酬金制物业服务新模式

-
2025-11-06 10:41

在城市基层治理的复杂图景中,物业管理矛盾一直是一大难题。服务缩水、账目糊涂、业主抱怨、物业委屈……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和居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提升,居民小区物业管理矛盾纠纷已成为基层社区治理中的突出难点。

在城市基层治理的复杂图景中,物业管理矛盾一直是一大难题。服务缩水、账目糊涂、业主抱怨、物业委屈……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和居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提升,居民小区物业管理矛盾纠纷已成为基层社区治理中的突出难点。

在随州,一场以酬金制为核心的物业服务改革,正悄然改变这一局面。2024年,我市在曾都区东城街道世纪外滩小区启动首批酬金制物业试点。历经一年实践,该小区成功实现物业服务水平提升、居民满意度提升、物业服务费收缴率提升“三提升”,物业矛盾纠纷下降。

资金全透明,业主变主人,小区治理焕新生。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一场关于信任重建、角色重构与机制重塑的深层变革。其成功推进,为推动住宅小区治理提供了实践样本。

从包干制到酬金制,重构小区治理新秩序

居民小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曾都区东城街道,辖区面积11.7平方公里,辖13个社区、316个住宅小区,常住人口13.2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物业管理矛盾纠纷日益突出,成为基层治理的“痛点”。物业公司服务缩水、公共收益不透明、业主投诉率居高不下……传统“包干制”物业模式,居民“槽点”很多,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小区治理的需求。

2024年,东城街道率先在世纪外滩小区启动随州市首批酬金制物业服务试点。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将物业费与公共收益视为全体业主的“共有财产”,物业企业作为“受托人”,按约定比例获取酬金,所有资金流向、服务内容、预算执行全程公开透明。
“在传统的‘包干制’模式下,物业公司是‘总包方’,业主预先支付物业费,剩余利润归企业所有。”东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宋晓东分析道,“这直接导致了三大行业痛点:‘财务糊涂、服务缩水、矛盾突出’。”

这种制度设计天然地制造了对立。对于物业企业而言,在固定总额下,降低成本意味着利润空间增大,这极易诱发服务打折、人员配备不足、公共设施维护滞后等问题。对于业主而言,他们缴纳了费用,却无法知晓钱具体花在了哪里,公共收益更是一笔“糊涂账”。信息的高度不对称,使得业主对物业企业充满怀疑,普遍存在“我花了钱,却做不了主”的无力感。

近年来,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办理的市长热线反映问题中,物业类投诉量持续攀升,基层干部大量精力被消耗在无休止的调解中。

宋晓东介绍,推行酬金制物业,本质是治理关系的重构——街道、社区从“矛盾调解员”转变为“治理推动者”,物业企业从“管理者”转变为“受托服务者”,业主从“被动抱怨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为确保模式落地,东城街道构建了“三级联动”机制:街道统筹协调、社区指导支持、小区自主决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组织街道、社区、业委会骨干赴外地学习考察酬金制物业管理先进经验,邀请专家开展培训,量身定制《物业服务合同》和《服务清单》。

酬金制物业试点一年下来,世纪外滩小区实现“三升一降”的可喜变化,不仅为随州市小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也为全省乃至全国基层治理现代化探索了新路径。

“九步”走实酬金制,打造“阳光物业”新生态

酬金制物业的成功落地,离不开系统化、规范化的推进路径。东城街道总结出“九步工作法”,从分析研判到阶段评估,环环相扣,确保模式“推得动、落得稳、走得远”。

分析研判,找准工作方向。东城街道组织学习上级政策文件,准确把握小区治理的理念、模式和手段。在市、区两级统筹协调下,组织街道、社区及业委会骨干赴先进地区学习,通过试点先行,积累工作经验。

党建引领,建强组织体系。东城街道成立以街道党工委书记为负责人的工作专班,统筹对接市区住建、社会工作部等主管部门;指派街道分管同志到试点社区蹲点指导,选配个人能力强、群众基础好、基层经验丰富的优秀社区工作者到试点小区,充实力量。规范组织建设,严格把关小区党支部和业委会人选。

宣传动员,凝聚最大共识。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召开政策讲解会、答疑培训会和业主代表大会,开展入户走访等,系统讲解酬金制物业的核心要点,及时回应业主关切、化解认知疑虑,提升业主参与度。

大会表决,科学依法决策。小区业委会组织召开业主大会,就是否同意实施酬金制模式、是否授权业委会选取物业企业等关键事项进行表决,确定酬金制落地路线图。

选聘物业,签订酬金合同。发布物业遴选公告,邀请业委会成员、业主代表对报名物业企业和服务小区进行实地考察。组织物业企业路演,由业主充分表决选定物业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明确服务标准、酬金比例、奖惩机制。

开设账户,搭建监管平台。设立小区共管账户,账户支付密码由物业企业掌管,支付U盾由监察小组保管,动用任何资金均需监察小组到场,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可控。账目实时公开,业主可随时查看小区收支明细,让每一笔都花得明明白白。

编制预算,明确资金用途。物业企业每年11月底向业委会提交次年完整的开放式预算。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组织楼栋长、业主代表及监察小组成员召开“预算审议会”,逐一分析预算合不合理、支出是否必要、金额准不准,同步收集业主意见建议。完成预算批准流程后,交付物业企业执行。

组织实施,加强日常监管。业委会定期组织业主代表对小区的绿化保洁、秩序维护、设施设备养护等服务质量进行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要求整改。督促物业企业每月公布收支明细,确保透明规范。

阶段评估,强化结果运用。业委会对物业服务质量进行评估,结果与酬金比例、合同续签挂钩,推动服务持续优化。

“这九步不仅是一套流程,更是一套治理逻辑。”宋晓东表示,酬金制物业的核心在于“透明”与“共治”,通过机制创新,让业主真正成为小区的“主人”,参与、监督小区物业管理各项事务,打造“阳光物业”新生态。

从“试点”到“样本”,酬金制激活小区治理新动能

酬金制物业试点过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多次进行现场调研,并将酬金制推广纳入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点工作、“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重点任务清单”。全市构建社会工作部门统筹协调、住建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协同联动、街道社区组织落实的责任体系。

酬金制物业在世纪外滩小区成功实践,东城街道于今年6月、10月先后参加了全省交流、培训,为全省居民小区物业治理提供“随州方案”和“随州样本”。

在东城街道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我市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结合小区类型和居住户数,分别选取商品房小区、老旧小区、还建小区等7个类型小区作为首批酬金制物业试点小区,涵盖商品房、老旧小区、还建小区等多种类型,形成可复制的推广路径。

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负责人表示,酬金制物业模式,聚焦物业管理中的资金监管、服务质量等小区业主关心的焦点问题,提出了科学解决之策,也为这一模式在更大范围推广奠定了基础。具体说来,就是破解了“三大难题”——

“资金托管+双重监管”破解“钱怎么管”难题。小区设立共有资金账户,实行“银行托管+平台监测+业主监督”三重保障,所有收支实时可查,从根本上杜绝“糊涂账”。

“清单定制+按效付费”破解“服务怎么定”难题。打破传统“物业说了算”的服务模式,业主通过“服务清单听证会”参与制定服务标准,物业酬金与满意度直接挂钩,倒逼企业提升服务质量。

“分类施策+梯度推进”破解“小区怎么推”难题。针对不同类型小区,采取差异化推进策略:商品房小区突出业主主导,老旧小区注重“改造+治理”联动,还建小区强化党建引领。

我市首批7个试点小区均顺利推行酬金制物业管理,试点小区业主满意度从改革前的62%提升至91%以上,物业投诉量较去年同期下降70%,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矛盾问题不上交。实践证明,酬金制能够有效化解物业与业主的矛盾,为小区治理开辟了新路。目前,我市酬金制第二批10个试点小区正在按程序推进中。

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表示,酬金制物业是打造“三方联动”协同治理共同体,激活小区治理效能的有效举措。我市将积极探索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新路径,通过机制创新、服务升级,构建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的“三方联动”治理格局,实现物业服务质效提升。

相关部门通过党建引领、能力提升、激励引导等措施,巩固酬金制物业改革成果。推行“党员责任区”微网格管理,开展酬金制培训36场次,提升业主自治能力,并以积分制激励居民参与监督议事,激发共治热情。

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负责人表示,我市正将酬金制物业从“试点经验”推向“普遍实践”,逐步构建起“业主主导、物业负责、社区监督、政府指导”的新型物业治理体系,助力优化随州基层治理的生态,为“整体提升环境、建功支点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注:本文来源于随州日报。声明:本文观点不代表日新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如文章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敬请联系本站(微信:rixins888)进行删除。
-
0
0
0
参与评论
0/1000
评论区
目前还没有评论
文中提及相关企业
查看更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