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从“小散乱”到“精治优”——淮北推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提质增效

中国建设报
2025-11-25 10:32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近年来,安徽省淮北市将提升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水平作为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创新资源整合、精细共治、优胜劣汰三项举措,蹚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新路径,推动老旧小区从“小散乱”转变为“精治优”,居民生活环境与满意度双提升。

列入“民生实事” 加快补齐管理短板

近年来,淮北市将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列入年度民生实事。今年,着力加强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健全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兜底机制,创新管理方式,进一步提升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水平。鼓励国有企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承接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对小区公共部位和配套设施进行维修改造更新,确保小区安全运行。加强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建立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居民自治、专业服务、协商共治的物业管理体制,提高老旧小区物业服务水平。

资源整合“连片建” 破解“小散乱”困局

针对老旧小区“规模小、分布散、基础弱”的先天不足,淮北市创造性实施“连片建”策略,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推动零散楼栋环境、道路、管线一体化升级。

2024年以来,全市对97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推动小区增设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2.9万个,解决“飞线充电”隐患;更新老旧电梯208部,新增卫生站、养老设施13处,让居民“下楼即享便利”;盘活闲置车位1.6万个,有效缓解“停车难”。发挥地方国企“稳定器”作用,对规模小、条件差的小区,由街道社区委托国企“连片打包”兜底管理。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开选聘引进的专业物业企业,实行“以大带小”组团管理。

其中,相山区引进地方国企,对辖区110余个老旧、零散、独栋楼较多且不成规模小区进行打包管理,实现从“靠社区管”向“市场化服务”转变。

精细共治“组合拳” 打通服务“最后一米”

为破解服务不标准、监管缺抓手、矛盾易累积等问题,淮北市构建“制度+监督+调解”管理模式,推动物业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等部门围绕设施管理、客户服务、环境卫生等8个方面,设定物业管理A、B、C、D四个等级,建立物业服务标准目录,实行物业服务收费“清单式”明码标价,解决“收费模糊、服务打折扣”问题。在全市538个小区推行“一箱二牌三栏”标准化公示,设置意见箱、监督牌、业委会牌,设置法规栏、规约栏、事务栏,确保业主“看得到、查得准、说得通”。

多部门联合开展综合执法服务进小区专项行动,将违规装修、占用消防通道等10项高频问题执法权赋予街道,住房城乡建设、公安、城市管理、消防等部门组建联合执法队伍,倒逼物业服务企业履职。今年以来已开展综合执法服务进小区311次,清理违停车辆1200余辆,解决问题933个。

建立“行业+行政+司法”多元调解机制,由市物业行业协会牵头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法院、司法、社区等开展“驻点法官+物业经理+业委会代表”联合接访;开发“淮北物业”意见建议投诉平台,创新“物业大家谈”活动,矛盾化解效率显著提升。

优胜劣汰“促长效” 推动行业“提质升级”

为推动物业服务行业良性发展,避免“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产生,淮北市印发物业服务企业退出住宅小区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建立“第三方测评+日常督查+诚信体系+投诉办理+社区评价”综合评价体系,按季度对物业服务项目评分。

支持物业服务企业拓展“物业+”服务,开辟多元营收渠道。如开展养老、家政、快递代收等服务,形成“服务越好-收费越顺-投入越多”的良性循环。

从“连片打包”到“精细共治”,从“红黑榜”到“多元服务”,如今,淮北市通过实打实的举措,让老旧小区从“无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好”到“管得好”,切实提升了群众“住有优居”的幸福感。

注:本文来源于中国建设报。声明:本文观点不代表日新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如文章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敬请联系本站(微信:rixins888)进行删除。
中国建设报
0
0
0
参与评论
0/1000
评论区
目前还没有评论
中国建设报
为部机关提供信息参考和决策支持、为地方政府和行业提供信息服务和政策支持、为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经营指南和决策咨询的住建行业权威媒体。
发表文章 46 篇
阅读行家更多内容
文中提及相关企业
查看更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