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服务70亿资金去向成谜:涉嫌关联交易致大股东利益输送质疑
尽管融创服务近年来逐步减少对关联方的依赖,但关联交易的后遗症依然存在。
融创中国近日再度面临清盘呈请风波,此次风波源于中国信达(香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的清盘呈请,涉及本金总额3000万美元及应计利息。截至2024年11月30日,融创中国到期未偿付借款本金高达1155亿元,正处于债务二次重组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市场普遍关注融创服务是否会受到母公司债务危机的拖累。
融创服务于2020年11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上市初期业绩表现出色,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实现快速增长。然而,这种高增长背后却与融创系的关联交易密不可分。随着融创系陷入债务危机,融创服务也受到了关联交易的负面影响,2022年首次出现亏损。
尽管融创服务近年来逐步减少对关联方的依赖,但关联交易的后遗症依然存在。2024年上半年,公司关联方收入同比大幅下降,但关联坏账计提仍然对公司业绩造成了较大冲击。融创服务在2024年上半年的亏损超过了去年全年,主要原因是对关联方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进一步计提了减值拨备。
此外,融创服务的账面资金也呈现快速消耗的趋势,由高峰时的94亿元跌至仅剩22亿元。这引发了市场对融创服务是否在给大股东输血的质疑。一方面,公司在净利润持续亏损的情况下,现金分红却越来越大,且大部分可能流入大股东口袋。另一方面,公司的并购式扩张,尤其是关联方式并购,也让人担忧是否存在大股东利益输送的问题。
融创服务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完成了对开元物业和融创文旅集团商业运营板块的运营管理公司的收购,这些收购虽然帮助公司拓展了业务范围,但也增加了与关联方的交易和潜在风险。在融创中国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的背景下,融创服务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与关联方的关系,避免进一步受到母公司债务危机的影响。
未来,融创服务能否独善其身,还需要看其能否有效应对母公司债务危机带来的挑战,以及能否在减少对关联方依赖的同时,实现业务的持续增长和盈利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