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战四败,深业物业叕无缘上市
4月17日,港交所官网信息显示,深业物业第四次递交的招股书正式失效,成为港股市场近年来少见的"四次闯关皆败"案例。
4月17日,港交所官网信息显示,深业物业第四次递交的招股书正式失效,成为港股市场近年来少见的"四次闯关皆败"案例。
(来源:港交所官网)
从2023年初首次递表至今,即使有中金公司保荐,这家深圳国资背景的物管公司都未能跨越上市门槛。
其连续折戟的背后,既是物业管理行业估值体系重构的缩影,也暴露出关联地产拖累、商业模式短板与资本市场环境剧变的多重矛盾。
港交所IPO生态剧变,物管板块被资本"边缘化"
近半年港股IPO市场呈现显著的行业分化特征:以AI芯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硬科技企业成为绝对主力,2024年Q4至今科技类IPO募资额占比达73%,而物业管理板块则遭遇"冰点时刻"。
据港交所数据,2024年以来仅有2家物企成功上市,较2021年同期的28家暴跌92.9%,且平均募资规模从15亿港元缩水至3.2亿港元。
这种结构性冷落源于市场偏好的根本转变。投资者更倾向于高增长潜力的科技赛道,如近期上市的晶科电子获得了5677倍的超额认购,而物管企业平均认购倍数不足10倍。
深业物业所处的传统物管领域,在港交所"新经济优先"的审核导向下,天然缺乏估值叙事优势,前三次递表均因"行业属性不符当前市场热点"被延缓审核。
关联地产承压,掩盖自身价值成长
作为深业集团旗下核心物管平台,深业物业与控股公司深圳控股(00604.HK)的经营绑定成为上市最大的阻碍。
深圳控股2024年财报显示,其城市综合运营业务合同签约面积突破1亿㎡,在管面积约9669万㎡,其中独立第三方项目面积占比80.3%,非住业态(如城市服务、产业园区等)面积占比69.9%。
物业管理业务收入约32.9亿港元,同比增长17.8%,毛利率约15.7%,收入增速显著。
然而回到深圳控股自身,其全年实现营收155.7亿港元,同比下滑1.67%,净亏损扩大至18.23亿港元,主要源于对路劲、深劲等企业的股权投资减值,合计计提11.71亿港元。
母公司乏力的经营表现,势必降低交易所同意深业物业在同一板块上市的可能性。
房地产行业筑底,物管增长逻辑遭遇"戴维斯双杀"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正从供给端与需求端同步冲击物管行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2.9%,连续三年累计降幅达35%,新房配套的物管签约面积同步萎缩。
更严峻的是存量市场竞争白热化,头部物企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2024年行业平均物业费同比下降3.2%,深业物业的毛利率仅约15.7%。
这种"规模增速放缓+利润率下探"的双重压力,使得资本市场对物管企业的成长预期彻底扭转——2021年港股物管板块平均PE为25倍,如今已跌至6.8倍,低于港股整体估值水平(9.2倍),深业物业的盈利能力难以支撑其上市估值诉求。
四次折戟启示:物管企业的"上市资格重构"
中美贸易对抗的长期化,正通过资本流动与风险偏好两个维度影响港股市场。
一方面,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地产相关资产的担忧尚未缓解,2024年外资持有港股物管股比例降至18%,较2021年高点下降27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关税战导致的出口放缓将间接影响大湾区的物业需求,深业物业在深圳、香港的商业物业出租率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而这又会进一步削弱其抗周期的叙事能力。
面对困境,深业物业的破局路径逐渐清晰:要么效仿万物云压降地产关联业务,打造"轻重分离"的独立运营体系;要么依托国资背景做大做强城市运营赛道。
但无论选择何种路径,其核心都在于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在地产退潮期,证明自身是具备可持续价值的"独立生命体",而非开发业务的附属品。
结 语
深业物业的四次折戟,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港股市场的现实残酷:没有永远的"上市窗口",只有不断进化的企业基因。
当房地产的黄金时代落幕,物管企业的上市资格不再由规模或背景决定,而是取决于能否在行业重构期,构建起穿越周期的商业模式。
对于深业物业而言,或许第五次递表时,需要呈现的不仅是财务数据的优化,更是一场从"地产附庸"到"城市服务商"的彻底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