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长制如何重塑物业管理产业生态
在经济周期性下行的外部环境下,物业管理行业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毫不夸张地说,这几年,将是物业管理行业的转折期,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分水岭。作为一个物业管理人,我们尝试着从宏观层面和理论的角度为物业管理的未来寻找不同的方向和路径,也为居上者提供建议。
在经济周期性下行的外部环境下,物业管理行业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毫不夸张地说,这几年,将是物业管理行业的转折期,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分水岭。作为一个物业管理人,我们尝试着从宏观层面和理论的角度为物业管理的未来寻找不同的方向和路径,也为居上者提供建议。
今天的话题从国家层面和经济学层面早已讨论得非常透彻,但在物业管理行业而言,依然是一个新课题。产业链早已成为经济学中一种制度化的规范学科,但对物业管理而言,似乎被长久地围困于一种由重大事件构筑的结构性形态中,变得乏味,全无生气,也鲜有人提及。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物业管理当前面临的挑战是整个行业的高度碎片化、产业链结合不紧密、抗风险能力(韧性)待提升,构建现代化物业管理产业体系亟须有效的协同机制,“链长制”提供了重要思路。
我们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链长制?所谓链长制,可以简单总结为由“一长一主多员”组合的产业链发展协同机制。要准确理解链长制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厘清链长和链主,以及链主与其他企业的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体系”,着重强调现代化产业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自我实现性。“链长制”作为地方产业链的发展协同机制,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
从物业管理角度,这实实在在是关乎行业未来发展大问题。如何进入到链长制的现场,实现链长制研究的范式转换,且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具有重要的意义。很长时间以来,我们虽然对物业管理发展模式在不断地探索中,但微观的研究一直是主导性的叙事模式,而产业链,或者链长制的研究,提出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观,眼下这也是物业管理行业未来发展的一次现实努力。
这里首要厘清一种关系,链长是政府部门,是整个行业的规划者、协调者和规则制定者。负责的是行业的顶层设计、搭建平台,以及优化营商环境、解决共性难题、维护公平竞争。而链主则是物业管理行业龙头企业或核心企业,对这些企业而言,应该是整个行业,或者整个产业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创新者。这些企业凭借市场地位、技术能力、品牌影响力,来整合整个市场资源、驱动创新,尤其重要的是开拓市场和带动上下游的发展。一个合格的行业链主应有行业大局观,从行业发展角度出发,链主与其他企业是协同共生关系。链主应带动、赋能,而非挤压、垄断。“链长制”是实现物业管理产业“系统性”“完整性”“自我实现性”的重要机制。
这将是一个有待争论的复杂命题。我们很容易发现现在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总体上有三种主要的取向:一种过度关注企业本身,没有将企业的发展放在整个行业发展的脉络之中,尤其是龙头企业,形成一种闭塞的局面,只顾做大做强;另一种是将业主,尤其是业主组织的需求视为能动的主体,这本身没有错,但容易被情绪化所左右。过度满足业主或业主组织的需求反而既增加了成本又提升了客户期望;第三种是不断从微观层面和实操层面提出新的概念新的方法,并打上信息平权的烙印,这本身也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物业管理行业从不缺少微观层面的理念和方法,我们更重要的是从宏观层面找未来发展之路,
将物业管理的研究从微观转向宏观,从一种过度关注操作层面细节而转向关注行业底层逻辑的构建,才是我们对链长制建设的最重要的期待,可以更清楚地判别出物业管理未来发展的多样性,重新探讨整个产业链的竞合关系以及实现方式。
我们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从行业发展层面来看,“链长制”是对以市场协调的产业链运行机制的补充而非替代。从当前来看,物业管理行业的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结合仍存在很多问题,完全通过市场化的手段难以实现要素协同的产业体系的建立。从这个角度看,“链长制”是对以市场协调的产业链运行机制的补充而非替代。
当然我们需要明白市场协调的局限性,物业管理行业产业链中单纯依靠市场难以解决痛点和堵点。从市场现实的角度出发,行业创新链严重脱节,在行业创新领域出现典型的二元结构,一方面大型的物业企业越来越像科技企业,而广大中小企业还停留在“石器时代”。资金链不畅带来创新型服务商融资困难。高素质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匮乏,且分布不均。小企业之于大企业,还有可能受到了行业碎片化的严重影响,可能基于生存需要而破坏行业规则和行业秩序。
“链长制”的建立实际上对整个产业链中企业关系的重建,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产业链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消除行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通过“链长制”弥补市场失灵(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培养)、降低协同成本、营造良好生态。链长制”不取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弥补市场无形之手的不足,激发市场活力,目标是建立更健康的市场机制。
我们要思考的第三个问题是,我们还需要理解的是,“链主”对上下游企业为“辐射效应”而非“虹吸效应”。在金融资源支持下,可以通过收购兼并和内生成长,使链主成为行业内的“巨无霸”。实践中一个现代产业运行的最佳状态,是在市场自由竞争的情况下能够形成具有支配地位的大型企业,同时存在众多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与之形成垄断竞争的格局。对物业管理行业而言,一个比较理想的产业生态是:大型链主企业(物业管理行业龙头企业) + 众多优秀中小物业服务企业”的竞争格局。链主是“领头雁”,中小物业服务企业在细分领域做精做专。链主企业“辐射效应”的关键是技术溢出,将先进管理经验、技术标准向上下游开放、输出、赋能。同时,还能带来各类业务的牵引。
应该说,当前物业管理在证券市场上的崩塌,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面对没有出现过的新情况,没有任何行业管理者出面阻断房地产风险向物业管理领域传导的链条,导致上市物业管理企业出现公司治理的整体性崩塌;二是龙头企业只顾做大做强,只谈规模和效益,以为贡献税收就是尽了社会责任,没有投入资源研究解决行业的痛点和堵点,没有在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和改善营商环境方面花大力气,甚至不惜改变市场定位,进军下沉市场,不主动维护产业生态,形成“我花开后百花杀”的局面。
“链长制”就是通过集中资源优势壮大链主企业,从而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的资源配置和经营发展,最终实现引领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提升。对物业管理行业而言,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物业管理行业的整体协调一致的问题,解决目前龙头企业各自为战,中小企业默默观望而无所作为,实际上也是解决行业高度内卷的问题;二、从基层治理的角度与政府进行深度融合,让政府部门有动力主动承担“链长”的责任;三、共同建立行业的发展壁垒。这个发展壁垒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建立属于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的信息平权现在看来不过是自废武功。
“链长制”对构建现代化物业管理产业体系的核心价值具有重要意义,“链主”重在引领与辐射,共同目标是产业整体繁荣与升级。关键在于厘清角色边界,平衡政府与市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随着“链长制”在物业管理行业的深化实践,有望推动行业向更高效、更韧性、更安全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服务美好生活与城市治理。从这个角度,今天这个有点支离破碎的行业,起承转合拼贴出一幅完整的图像,不但是个精巧的手艺活,还需要有绵密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