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物业管理视角:深圳如何打造社区经济新引擎

江南的文化空间
2025-07-14 10:39

物业服务企业正在借助高频触达用户、信任壁垒高、场景垄断性等场景优势,发展成为社区“最后一公里”的超级生活服务平台。

深圳是一座以创新为血脉的城市,而这种创新正是四十年来深圳物业管理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在今天,当物业管理再一次面临重新出发的关键时刻,我们期望深圳的物业管理,能通过创新不断激发新的变革。我们希望的是,高楼林立的缝隙间可以悄然生长着一场新的创新,将冰冷的钢筋水泥转化为有温度的社区经济新引擎的场景。在这里,物业管理可以编织起一张联结居民需求与商业活力的生态网络,重新定义“家”的边界,让每一寸土地都迸发出超越物理空间的经济生命力。

我们早在之前的文章中就提过,物业管理未来的终极形态可能是“线下版微信”——以空间管理构建底层能力,创造时间消费场景,并转化为社交、消费、政务等生态服务。物业服务企业正在借助高频触达用户、信任壁垒高、场景垄断性等场景优势,发展成为社区“最后一公里”的超级生活服务平台。

因此,深圳相关部门应该对物业管理产业给予重点扶持,并利用深圳的“金融高地”优势,优先发展物业管理产业,再创深圳物业管理产业的绝对领先优势。实际上,物业管理将成为房地产领域最大的商业机会。预计2025年,国内物业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9万亿元,占GDP的1.4%。若某企业能占5%的市场份额,将会成为营收950亿,净利润达65亿-100亿,合理市值在1300亿以上的企业。如果深圳能够培育出一个这样的企业,既能增加税收,又能创造大量优质就业岗位。

面对新的机遇,深圳的物业管理是否该深思考几个问题:

首先是对物业管理的产业价值重估。事实上,中国家庭物业管理费支出仅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5%左右,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这个比例都在5%~7.5%这个区间。即使按区间下限计,中国物业管理费价格理论上涨空间将是100%。也就是说,当前中国物业管理市场的理论规模在3.8万亿。那些担心最低工资大幅上涨会摧毁行业根基的,既没有看清让底层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并通过消费反哺经济增长,将是未来的政策导向,也没有看清物业管理费价格总体偏低,其实是物业管理行业集中度过低的阶段性表象,说明我们离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尚有距离。

与此同时,物业管理产业链条正不断拉长,在服务业中空间广阔,在银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为社会创造较多的新就业机会。同时,物业服务企业深度融入社区治理,将形成新型政企共生关系,改写行业生存法则,并深刻影响物业管理行业的影响力和行业地位。物业管理正在经历一场价值创造革命:从空间管理到时间经济的升维。物业企业完全可以将居民在社区停留的日均3.5小时转化为消费触点。而物业管家也将成为"家庭时间经纪人",物业管理代表着服务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社区经济。发展的路径就是从1.0(产品-基础服务)→ 2.0(平台-小区增值服务)→ 3.0(生态-社区增值服务),这也是深圳物业管理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用科技和资本重构"空间×时间×服务"三元价值。

那么,深圳的优势在哪里?

一是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处于领先地位,目前相当部分领先的科技,往往需要在社区这个重要场景落地,而物业管理往往会成为或提供重要的用户群体,而深圳拥有全国最成熟的物业管理产业链和最优质的社区服务场景,这都为深圳高科技产业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应用场景。

二是深圳物业管理在国内同行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有全国最多的头部物业服务企业,这些头部企业自己本身也都有实力不俗的科技公司,如万物云、彩生活、中海、招商积余等,其本身的科技实力不俗,研发实力和研发团队规模远超市场上一般的科技企业。玉禾田更是直接进场研发和生产智能机器人。

三是深圳物业管理市场规模和收入规模持续占据全国城市首位,按百分比计在国内占10%左右,成为输出“深圳品牌”“深圳质量”“深圳服务”的典范行业,称得上是深圳的“城市名片”。

四是与物业管理相关的配套产业,不论是软件产业,还是硬件产业,深圳也极具市场优势,有全国最完善的物业管理相关产业链。大力发展物业管理产业,将为科技产业创造巨大的需求和创新的“试验田”。

五是深圳物业管理行业人才济济,无论是理论研究方面的人才,还是专业培训方面的老师,都远远领先于其他城市。整个物业管理培训市场,绝大部分的培训师资来自深圳,整个顾问咨询市场,深圳企业也占据了半壁江山。

物业管理作为深圳在全国领先优势最大的产业之一,大力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都齐备。但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些优势,壮大深圳物业管理的产业版图,成为拉动深圳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

基于事实而产生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而事实则是:不管承认与否,也不管愿意与否,如果不变革,物业管理,包括深圳的物业管理,将会经历一个逐步没落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在2017年左右就开始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利用好证券市场,将行业优势顺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政府对物业管理产业支持力度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但是,当我们面临着又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期之际,这无疑是物业管理的新机遇。

从深圳物业管理的角度,我们该如何突破?

一是政策工具箱,在适当的时候,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政府投资基金,吸引部分创投企业和头部物业管理企业,设立物业管理产业投资基金(建议规模200亿-500亿元)和物业管理科技专项基金(建议规模50亿-10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是通过收购兼并,壮大深圳的物业管理产业版图,培育一个价值共生的产业生态;科技专项基金主要是帮助物业企业借助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并创造新价值。

二是推出"智慧社区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通过行动计划推动各类新科技、新产品在物业管理和社区的场景进行落地。

三是企业创新方向,也就是时间经济开发,社区停留3.5小时的消费转化模型。随着未来节假日的增多,线下停留的时间这个稀缺资源将弥足珍贵。社区将是即时零售的最佳商业场景。

四是生态构建,成立"深港物业科技联盟"(整合两地资源),举办全球物业科技创新大赛(对标CES)。

当夕阳为深圳的玻璃幕墙镀上金边,这场由物业管理点燃的社区经济革命,悄然改写了城市的叙事方式。它不再是简单的服务升级,而是一场关于连接、整合和协同的能级跃升,更是信任重建与价值共生的产业重构——在这里,电梯间的寒暄可能催生合作,邻里微信群里的拼单化作共赢,而物业管理的角色,也从管理者蜕变为社区生态的“造梦者”。答案实际上已然清晰:未来的城市竞争力,或许就藏在那些被精心打理的庭院、被智慧点亮的楼道,以及人与人之间重新复苏的温情里。

当物业管理从成本中心变为价值中枢,深圳将再次证明:最好的城市运营,是让建筑学会思考,让社区拥有温度。

注:本文来源于江南的文化空间公众号。声明:本文观点不代表日新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如文章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敬请联系本站(微信:rixins888)进行删除。
江南的文化空间
0
0
0
参与评论
0/1000
评论区
目前还没有评论
文中提及相关企业
查看更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