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碳中和下物业新身份:从“电费缴纳”变身“能源管理”

日新网pro
2025-07-17 09:18

物业能源管理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正在经历从传统运维向智慧化、市场化转型的关键阶段。

“双碳”政策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在当今能源成本不断攀升的背景下,物业能源管理已成为商业地产、工业园区和大型公共设施运营的核心课题。物业能源管理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正在经历从传统运维向智慧化、市场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和住建部《“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25年,新建公共机构建筑、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需达到50%,这为物业能源管理指明了发展方向。

物业能源管理的全场景解决方案

物业能源管理布局方式

物业能源管理服务的布局方式呈现多元化特征,主要包含全链条自营、第三方采购、战略合作等10种典型模式,各类方式在核心特点、适用场景和优势方面各具特色。全链条自营适合资金技术雄厚的大型物业集团,能实现自主可控;第三方采购则帮助中小企业快速见效;战略合作可实现资源共享;轻资产托管实现零投入专业运营;平台化运营提升管理效率;区域联营创造规模效应;政企合作获取政策红利;生态共建提升服务价值;并购扩张快速获取能力;标准输出拓展品牌影响。这些布局方式根据企业规模、项目类型、政策环境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差异化选择,当前行业正从单一设备采购向“平台+生态”的混合模式转型,头部企业多采用“自营核心+生态合作”的复合型布局策略,以实现最优的能源管理效果。

物业能源管理实施途径

物业能源管理主要通过技术升级、智慧优化和资源整合三大方向实现节能增效,具体包括:实时监测能耗数据、改造高能效设备、部署光储充微电网、利用AI优化设备运行、参与电网需求响应、引导用户节能行为、引入能源托管服务、开发碳资产、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及智能调度充电桩等。这些路径既可独立实施,也能协同运作,结合数字化工具和政策支持,帮助物业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并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新能源增值的“黄金三角”

光储充一体化作为物业能源管理的核心解决方案,其经济效益和环保价值已得到实践验证。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分布式光伏系统成本已降至3.2元/瓦,工商业项目投资回收期缩短至5~7年。以10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为例,若配置1.6兆瓦屋顶光伏系统,年发电量可达160万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1200吨。储能系统通过峰谷套利可提升整体收益15%~20%,国网能源研究院研究表明,配置储能的光伏项目内部收益率可提高3~5个百分点。充电桩建设方面,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2023年公共充电桩利用率已突破30%,充电服务费成为物业稳定收入来源。这种三位一体的能源模式不仅实现了电力产消闭环,更使物业从能源消费者升级为综合能源服务商。

提供光储充服务的部分企业

光储充一体化服务企业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国家电网为代表的央企国企,依托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势主导大型能源项目;二是阳光电源、宁德时代等技术型企业,凭借核心产品优势占据光伏、储能及充电设备市场;三是特来电、协鑫能科等垂直领域企业,专注于充电运营和细分场景解决方案。整体呈现“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场景应用”的发展格局,覆盖能源生产、存储和消费全链条,为物业能源管理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

从“被动用电”到“主动经营”

电力市场化改革为物业能源管理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的政策推动下,我国工商业用户正全面进入电力市场,为物业企业参与能源价值创造提供了制度保障。2025年,深圳市发改委出台《深圳市加快推进空调负荷参与虚拟电厂精准响应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实现120万千瓦空调负荷资源接入虚拟电厂,形成40万千瓦可调节能力的工作目标。方案要求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组织物业产权方和管理单位开展协议签订及设备改造,全面摸排可调控资源并加快接入进度。特别强调公共机构和国资国企物业要发挥示范作用,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物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运营提供了明确指引和实施路径。

提供售电/虚拟电厂服务的部分企业

我国售电及虚拟电厂企业呈现多元化格局,主要分为四类:央企/国企(如华能、国电)依托电网资源主导市场;科技企业(如朗新科技、恒泰能联)专注数字化聚合与算法优化;新能源企业(如协鑫、天合光能)以分布式能源聚合见长;电动汽车相关企业(如特来电、蔚来)探索车网互动新模式。各企业通过差异化布局,在售电交易、负荷聚合、绿电供应等领域形成互补优势,共同推动电力市场灵活性与清洁化转型。

物业企业能够通过三大路径实现价值增值:首先,通过售电公司代理参与电力中长期交易,有效降低购电成本;其次,聚合分布式能源资源参与需求响应,根据《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可获得0.5-2元/千瓦时的削峰填谷补贴;第三,开发碳资产,依据生态环境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光伏发电项目可申请CCER认证。实践表明,商业建筑参与虚拟电厂运营可获得8%~12%的额外收益,这一市场化模式正在重构物业能源价值链。

从“粗放用电”到“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能效管理仍是物业降本增效的基础。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我国商业建筑存在30%~40%的节能潜力。具体而言,在容量电费优化方面,采用“容改需”策略可使变压器基本电费降低20%~50%;在力率调整方面,加装SVG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可将功率因数稳定在0.95以上,避免电费总额1%左右的罚款;在设备改造领域,磁悬浮冷水机组、电梯能量回馈装置等技术的应用可实现系统级节能15%~25%。此外,住建部《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强制要求新建建筑安装能耗监测系统,这为物业能源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政策支撑。

能源管理是物业价值的“新引擎”

从光储充的硬件部署,到售电与虚拟电厂的模式创新,再到用电侧的精细化管理,能源管理已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对于物业管理者而言,当下正是布局的最佳时机:一方面,光伏组件价格持续走低,储能系统成本进入商业化临界点;另一方面,电力市场化改革释放巨大政策红利。未来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和碳达峰进程加速,物业能源管理能力将成为衡量资产价值的关键维度,也是物业管理企业实现服务升级和业务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注:声明:本文观点不代表日新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如文章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敬请联系本站(微信:rixins888)进行删除。
日新网pro
0
0
0
参与评论
0/1000
评论区
目前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