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斌 刘双乐︱房地产风险外溢下的物业管理突围
房地产行业的烈火,正沿着资本的暗河,悄无声息地蔓延至物业管理领域。
房地产行业的烈火,正沿着资本的暗河,悄无声息地蔓延至物业管理领域。多数上市物企的股价,如秋叶般凋零,发生市值崩塌。其实,并非因为它们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它们离火源太近——近到无法呼吸,近到无力挣脱。物业管理,本应是非经济周期的朝阳行业,如今却成了房企的“提款机”。停车位收购、理财输血、担保代偿……这些看似合规的“关联交易”,实则是房企向物业服务企业伸出的抽血管。
现实的“适应性”与“不适应性”是同步随形的,当房地产的狂欢落幕,物业管理也被迫陪葬,当这个行业引发出不断诘难时,“不适应性”便显现了,表现为容易平庸而难于进入深刻,容易接受推崇而难于接受挑剔,容易顾影自怜而难于反躬自问。
我们不禁要问:在房地产的灰烬里,物业管理能否找到自己的重生之路?
问题的本质就是房地产与物业管理的“共生病。房地产行业的震荡,从来不是孤立的风暴。它的每一次震颤,都会沿着资本、债务、信用的链条,向更广泛的领域传递。而物业管理,这个本应独立运作的服务行业,却因长期与房企深度捆绑,成为风险传导的“最后一环”。多数上市物企的股价从巅峰跌落,并非偶然。它们的命运,早已被母公司的债务黑洞所裹挟而难以自拔。
而其中的核心矛盾在于:物业服务企业正在沦为房企的“资金池”和“信用背书”。这种矛盾的产生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是监管真空,关联交易隐蔽性强,业主权益被系统性侵蚀。二是市场信心的完全崩塌,投资者看穿“物业估值”背后的空心化,行业估值集体塌陷。
事实上,物业管理行业走到今天这种境地,与房地产行业共生性是重要原因,虽然这种共生性难被多方面所接受。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越是艰难就越加回避,而越加回避也就越发显得艰难,于是这种困境便在众人的视而不见中继续传承,生生不已。要打破这一循环,唯有知难而上,问清楚到底什么是困境。
因此,我们需要有意志和决心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隔离”要阻断这场风险的蔓延,不能仅靠市场自我调节,而需要一场制度性的重构——既要有刚性的监管利剑,也要有柔性的行业自律,更要有对市场信心的精准修复。
这个问题之大当然不是区区一篇文章能够容纳得下的,故本文将换一个角度切入该问题,即:我们能否为物业管理行业的未来发展设置几道防线——这些防线专门为房地产企业而设。
一是设立“公平交易委员会”职能,由律师、会计师、行业专家组成,审核所有大额关联交易。由相关政府部门授权行业协会,成立一个由律师、会计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公平交易委员会”,对物业服务企业与其股东做的大额关联交易,逐项进行审核,且审核通过后才可以实施,彻底阻断物业企业被动向股东输送资金和利益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购买母公司停车位、理财产品和下属企业,向母公司出借资金或提供担保,向母公司提供服务以母公司产品抵债,免物业管理费、代母公司给员工发放工资等。如果如此,上市物业企业的估值可以瞬间提升。让物业服务企业回归“服务主业”,而非房企的财务工具。
二是严控“买房送物业费”等风险行为问题,房企通过“赠送物业费”变相降价,透支物业服务企业未来收入。住建部门将其纳入违规销售监管,避免物业服务企业沦为促销牺牲品。
三是信用惩戒与市场禁入,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关联交易的责任人实施市场禁入。必要时进行行业清退,对于严重侵害业主利益的物业企业,强制退出市场。住建部门通过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的规管,对于利用关联交易而侵害业主利益的行为给予惩戒,金额较大的,给予市场禁入。住建部门或者委托行业协会,对利用关联交易而侵害业主利益的行为展开调查,并出具意见书。
我们需要从“估值修复”到“行业重生”,物业管理行业摆脱房企依赖,真正回归“服务业主”的本质。每一场大火之后,都会有人开始思考如何建造更防火的房子。今天的物业管理行业,正站在这样的十字路口。
只要不是外强中干到拒绝承认事实,那么,就不会因目标的完善而狂妄自大到僭越应守的界限,也不因目标的遥不可及而自弃于虚无主义的深渊?唯其如此,我们这个行业才能避免今天两难处境,而真实立足于这个社会。或许,这场危机正是物业管理行业觉醒的契机——它终将挣脱房企的枷锁,真正成为业主利益的守护者,而非资本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