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物业管理费差异透视:价格、服务与行业变革的出路
当“反内卷”浪潮冲击各行各业,物业行业能否摆脱低价竞争的泥潭?涨价是否已成必然?而政府又该如何在“市场自由”与“民生保障”之间找到平衡?
夕阳西下,当深圳小区的业主们正在抱怨4元/㎡物业费物不所值、服务缩水,并强烈要求降低单价的时候,而一河之隔的香港,中环某豪宅的业主们正为104港币/㎡的管理费签字,却鲜有争议,甚至对24小时客户服务、专业园艺和电梯维保习以为常。这不仅是数字的差距,更是服务理念的分野。在中国内地,物业管理费平均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5%,而在中国香港,以及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地,这一比例高达4.5%~7.5%。若再考虑收入基数的悬殊,实际负担差异更为惊人。
我们仅仅以深港两地的物业费单价(本文除特别说明的,货币单位均为人民币)对比,则进一步揭示了行业困境——香港均价36元/㎡,深圳仅4元/㎡,但服务质量却天差地别。为何同样的管理服务,价格与体验竟如此割裂?是成本结构使然,还是行业生态的深层问题?当“反内卷”浪潮冲击各行各业,物业行业能否摆脱低价竞争的泥潭?涨价是否已成必然?而政府又该如何在“市场自由”与“民生保障”之间找到平衡?
我们要思考三个问题:
一是最近反内卷已经影响到了各行各业,很多行业都出现了产品涨价的情况,物业管理领域的反内卷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推进?物业管理会不会因为其民生属性,就限制涨价?
二是从深港物业管理价格对比,可以看出深圳物业管理费价格上涨是必然的,如果未来价格上涨周期重启,契机和触发因素会是什么?
三是政府应不应该制定最低服务内容和最低服务价格,确保建筑物得到最低的保障?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要反思这种物业管理费差异的镜像,以及价格鸿沟背后的价值逻辑。
实际上,在反内卷成为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的核心政策的时候,普通老百姓会面临一种情况,那就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或物品将会迎来一波涨价潮,这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
当国内家庭将2.5%的可支配收入用于物业管理时,香港家庭却承担着4.5%~7.5%的支出。这种差异绝非简单的数字游戏:香港物业费单价达到深圳的9倍。香港单位面积人工成本为16.2元/㎡,深圳为2.4元/㎡,香港单位面积人工成本是深圳的6.75倍;香港单位面积非人工成本为19.8元,深圳为1.6元,香港单位面积非人工成本是深圳的12.38倍!考虑香港维修材料价格平均为深圳的1.4倍,那么香港物业管理服务强度可能就是深圳的8.8倍!而且,香港的小区满30年楼龄后,即启动强制维修,每户均摊的费用在25万港币左右。深圳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总体上远远不及香港同行,问题是不是就出在非人工成本这块?深港物业管理服务内容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差异是否暗示了深圳物业管理改革的方向和出路?
这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我们不是在为人力买单,而是在为服务体系的完整性付费。香港持牌物业经理需要通过严格考核,其管理的公共收益必须季度公示,业主立案法团拥有实质监督权,尤其对于项目本体的预防性维修和更换,成为香港物业管理的一大特点,也就是项目的配套设施,只要到了使用年限,无论好与坏,都必须更换。反观深圳,绿化修剪变成"应付检查",设备维护沦为"坏了再修",这种"成本洼地"本质上是用降低生活质量换取的低价幻觉。
考虑到两地家庭可支配收入基数本身也存在巨大差异,实际的差异就更大了,那么,这样的差异是否有合理性?这种差异会逐步收窄吗?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解码背后深港两地的成本结构对比犹如一场解剖实验。香港将45%的物业费用于人工,换来了24小时响应的专业团队;深圳虽然60%支出用于人工,但2.4元/㎡的分母决定了这只能是低薪低质的恶性循环。更值得警惕的是非人工成本的12.38倍差距——香港用相当于深圳8.8倍的投入进行预防性维护,而深圳的"缝补式"维修最终导致建筑寿命折损。某港资物业的年度维护预算中,仅电梯保养就超过深圳同类项目总预算,这种投入差异十年后就会演变为资产价值的鸿沟。
关于第二个问题,从深港物业管理价格对比,可以看出深圳物业管理费价格上涨是必然的,如果未来价格上涨周期重启,契机和触发因素会是什么?
当奶茶店早就告别了10元时代,物业费却仍在降低的风波中挣扎。数据表明,行业平均4.1%的利润率已难以为继,而某头部物企财报显示,其深圳项目人工成本年均上涨11%,但物业费十年未变。涨价并非万能药,但没有合理回报的服务升级只是空中楼阁。可能的突破路径在于:建立与行业薪酬指数和CPI联动的浮动机制,将泳池、健身房等增值服务模块化定价,更重要的是通过业委会改革实现"质价对等"的民主协商。日本的经验表明,经过专业评估的渐进式调价,反而能提升业主参与度和满意度。
如果我们仔细比较深港两地的物业管理费,就会发现,未来物业管理费的上涨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我们深思的是,如果物业管理费上涨是一个趋势,那触发因素又会是什么?
首先,目前的降价趋势是不可延续的,现在普遍性物业管理费下调已经暴露出诸多的问题,诸如头部企业纷纷退管的问题、服务质量普遍性下降的问题,以及因为带来整个社会对物业服务企业的强烈不满甚至敌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要通过物业管理费的向上调整来解决。一如香港,只有物业管理费定价和业主对物业管理的需求相适应,才会带来整个社区,甚至社会的稳定,才会让物业管理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其次,从现状来看,国家的反内卷政策也许成为物业管理费向上调价的一个重要的触发因素,只是这需要时间来检验。随着国家的反内卷政策进步深入,必然会带来服务业价格的普遍上涨,物业管理也不会例外。
其三,物业管理费现在剧烈的下降,本身就是一种情绪化的结果,并不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这也必然会带物业管理服务品质的极度的两极分化,这种分化可能体现在城市之间,也可能会体现不同企业之间或者不同项目之间。对不同城市而言,三四线以下城市的物业管理服务品质可能会断崖式下跌,这无疑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对不同企业而言,坚守服务品质不轻易降价的企业会赢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关于第三个问题,政府应不应该制定最低服务内容和最低服务价格,确保建筑物得到最低的保障?
从政府的角度,究竟应不应该制订最低的服务内容和最低服务价格,在深圳一直存在着争议,虽然深圳在二十年前出台类似的政策,当年笔者也是主要执笔人之一。但与二十年前的相比,在今天看来明显也不合时宜,但主管部门一直下不了决心重新出台相关政策。这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政府介入需要精准拿捏分寸,设定最低服务标准如同设立食品安全线,但若演变为价格管制就会重蹈"出租车牌照"的覆辙。也就是说政府可以设定最低服务标准,但不应过度干预定价;业委会应被赋予适当的话语权,确保每一分物业费都物有所值;企业则需借助科技降本增效,用智能化弥补人力成本的上涨,同时,培育第三方评估机构构建服务质量坐标系。
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视角,物业费差异本质是城市治理水平的投影。当香港用36元/㎡维系着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深圳的4元/㎡标准正面临老旧小区改造的严峻考验。未来十年,要么继续在低水平均衡中消耗资产,要么重构"服务-价格-价值"的正向循环。物业管理从来不是简单的成本问题,而是关乎七亿城镇居民生活品质的社会契约,这个契约的每一次修订,都该在业主大会的充分辩论中,找到公平与效率的最大公约数。
物业管理费的差异,从来不只是数字的游戏,而是城市治理、服务理念和社会契约的缩影。香港的高价背后,是专业化的服务团队、透明的公共收益分配、严格的业委会监督,以及业主对“优质优价”的共识。而深圳的物业管理费困局,则源于长期的内卷竞争——企业为中标不断压价,最终只能削减服务,业主不满,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未来的深圳物业管理,或许需要一场“价值觉醒”。涨价并非目的,而是手段——当人工成本攀升、业主需求升级,行业必须从“拼价格”转向“拼服务”。或许有一天,深圳的业主们也会像香港邻居那样,坦然接受更高的管理费,只因他们相信——每一块钱,都在为更好的居住体验买单。而那时,深港两地的差距,将不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而是一种可被追赶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