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平衡公益与市场:社区服务定价机制的经济学辨析与社会价值重估

佟少说
2025-09-09 09:09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正承担着日益丰富的服务功能。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正承担着日益丰富的服务功能。凭借场地资源优势和政府背书,社区提供的家政、托管等服务往往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水平呈现给居民。这一现象引发了诸多讨论:社区服务的低价策略是否会扭曲市场秩序?是否构成对市场化企业的不公平竞争?这究竟是一种零和博弈,还是能够创造多赢局面?反对者认为这种"价格洼地"会破坏市场秩序,导致恶性竞争与零和博弈;支持者则强调其公益属性与民生价值。笔者认为,社区低价服务的本质是公共服务属性的延伸,其与市场化企业的竞争需置于"公益-商业"双轨制框架下审视,而非简单套用传统市场竞争逻辑。这种模式不仅不会导致零和博弈,反而可能通过重构竞争维度创造社会价值增量。

社区服务的低价现象源于其独特的成本结构和价值取向。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不同,社区服务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属性。场地资源由政府部门提供或补贴,人力成本中常常包含志愿者贡献和公益性岗位支持,这些因素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社区服务的核心目标不是资本增殖,而是社会效益最大化——促进居民福祉、增强社区凝聚力、提供普惠性公共服务。从这个角度看,社区服务的“低价”并非“倾销”或“恶性竞争”,而是其公益本质的自然体现,反映了公共服务的内在逻辑与市场逻辑的本质差异。

市场经济并非同质化的单一体系,而是由多种机制共同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纯粹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服务与具有公益性质的社区服务,本质上服务于不同的市场需求和人群细分。市场化企业通常面向有较强支付能力、追求高品质和个性化服务的消费群体;而社区服务则更多聚焦于中低收入群体、普通家庭的基础性需求。这种差异化定位实际上丰富了服务供给的层次性,使不同消费能力的人群都能获得相应服务,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市场区隔”而非“零和竞争”。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多元化往往能够产生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和更全面的需求覆盖。

社区服务与市场化服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而非简单的替代关系。一方面,社区服务通过培育市场需求、建立服务标准、培训从业人员,实际上为市场化服务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许多居民通过接触社区提供的基础服务,逐渐培养起购买相关服务的习惯,当收入提高或需求升级时,自然会转向市场化服务提供商。另一方面,市场化企业的高品质服务和创新模式,也为社区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和追赶的目标。这种相互促进、共同进化的关系,与生物界的“共生”现象颇为相似,远非“零和博弈”所能概括。

当然,社区服务的提供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边界原则和公平竞争准则。社区服务不应利用其特殊地位无限制地扩张服务范围,尤其是不应进入那些已经被市场化企业充分覆盖且能够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领域。理想的状态是,社区服务主要聚焦于市场失灵领域,关注弱势群体需求,提供基础性、普惠性的公共服务。同时,社区服务的成本核算应当透明化,将政府补贴、场地优惠等隐性成本显性化,以便准确评估其真实社会效益,避免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

构建社区服务与市场化服务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需要政府发挥更加精巧的规制者和协调者角色。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明确界定社区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机制,确保社区服务不会对市场化企业造成不当挤压。同时,也可以探索创新性的公私合作模式(PPP),让社区组织与市场化企业各展所长,形成优势互补。例如,社区负责需求收集和基础服务提供,企业负责专业化服务和技术创新,政府负责标准制定和质量监管,如此既能保障服务的普惠性,又能确保服务的专业品质。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社区服务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经济维度,更在于其社会维度。社区服务通过面对面互动、邻里互助,重建了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日益淡薄的社会联结,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这种社会资本积累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经济计算范畴。当我们评价社区服务的影响时,不应该仅仅关注其对市场价格的潜在影响,更应该看到其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民生福祉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

社区低价服务引发的争议,本质上是公益属性与商业逻辑的价值碰撞。通过构建公益-商业双轨制竞争框架,可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社区服务不是市场的替代者,而是市场的补充者与优化者。当我们将竞争维度从单一价格拓展到服务质量、社会影响等多维标准时,就能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维局限,看到社区服务创造的巨大社会价值增量。正如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指出的,发展是扩展人们实质自由的过程。社区低价服务通过提升基本服务的可及性,扩展了居民的发展自由,这种价值是任何市场利润都无法衡量的。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我们需要以更开阔的视野审视社区服务的价值,在公益与商业的平衡中寻找共赢之道。

综上所述,社区服务凭借其资源优势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服务的做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构成恶性竞争或市场破坏,而是对市场经济体系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社区服务与市场化服务各有其定位和价值,二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如何优化组合的思考题。在公益与市场之间寻找平衡点,让“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携手共进,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福祉的最大化,构建既有活力又有温度的发展模式。这既是对经济学智慧的考验,也是对治理能力的挑战,更是对未来文明形态的探索。

注:本文来源于佟少说公众号。声明:本文观点不代表日新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如文章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敬请联系本站(微信:rixins888)进行删除。
佟少说
0
0
0
参与评论
0/1000
评论区
目前还没有评论
佟少说
佟少,原名佟志强,社区经济领域资深媒体人,日新网联合创始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特聘辅导教师,易观国际旗下互联网+学习平台《商刻》 互联网+导师团成员,兼具实战与人文气质的产业研究专家,专注于社区经济领域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研究。 2011年,佟少进入社区经济领域,先后在长城物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远洋集团旗下社区服务平台深度接触社区服务。2013年,个人自媒体平台《社区O2O内参》(后更名为《日新社区》),著有《转型之战无界的社区O2O》一书,是《城市开发》、《住宅与房地产》杂志特约记者,用几百万文字奠定了行业的专业地位。
发表文章 130 篇
阅读行家更多内容
文中提及相关企业
查看更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