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中的“蜜雪冰城”,在上海开了30+
在上海,一杯咖啡动辄三四十元,一顿午餐外卖也要三十起步。但如今,只需花3块钱,就能在健身房里畅练一小时——这不是促销噱头,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健身平权”。
在上海,一杯咖啡动辄三四十元,一顿午餐外卖也要三十起步。但如今,只需花3块钱,就能在健身房里畅练一小时——这不是促销噱头,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健身平权”。
这家名为“九回”的健身房,以3元/小时的极致低价,打破了健身长久以来的“中产滤镜”,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运动选择。
一、不卖年卡、没有推销,3元健身房反向出圈
传统健身房似乎总与“高端”“私教”“年卡推销”绑定在一起。而九回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路径:按次付费、无人值守、24小时营业。
用户只需通过小程序预约,扫码进门。没有前台、没有私教、没有保洁,甚至没有推销——对于惧怕社交的“i人”来说,这里简直是天堂。
更让人安心的是,它彻底消灭了“健身房跑路”的风险。没有预付费、不绑年卡,用户完全根据当下的意愿决定是否锻炼。这种“不绑架”的模式,反而降低了决策门槛,让人更容易坚持。
二、极致成本控制:抱紧社区,抠到极致
很多人疑惑:3块钱连瓶水都买不到,九回到底靠什么盈利?答案是:极致抠门+社区合作。
九回绝大多数门店的场地都由社区免费提供,它只需负责运营、设备和维护。这样一来,就卸下了传统健身房最重的成本包袱——租金。
店内面积控制在200㎡左右,只配备最基础的器械:跑步机、史密斯机、哑铃、杠铃,甚至有些店还放上了国产乒乓球桌。没有多余装修,没有员工成本,一切靠自动化系统完成。
开一家九回健身房的成本仅在30~40万元,远低于传统健身房百万级的投入,甚至也比乐刻等平价健身房低得多。
三、从共享球场到共享健身房,初衷本是“整顿体验”
九回并非一夜爆红。其团队最早源于2017年几个年轻人糟糕的球场体验:被收5块钱门票,晚上还没灯。他们决定用“共享+无人化管理”改造公共球场。很快,他们靠小程序和智能门禁系统,接管了上海大量社区球场,并逐渐扩展至健身房——2018年,第一家九回健身房开业。
也正是这种“非传统健身房”的出身,让九回避开了行业的信任危机,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四、社区健身房的桎梏与未来
尽管模式健康且受欢迎,九回也面临增长天花板。
其模式高度依赖社区供给场地,因此扩张速度受限。成立7年,目前在上海仅有30多家门店,尚未向外地大规模拓展。同时,竞争对手正在变多。不少地方政府推出低价甚至免费的社区健身房,商业健身房如乐刻也开始推出免费团课,价格战已然打响。
但九回的意义远不止于“3块钱”。它让健身回归本质:不是为了社交、摆拍或穿lululemon,而是真正为健康而动。在这里,穿9块9飞跃鞋的大学生和穿Hoka的白领一起锻炼,撸铁大爷和年轻女孩共用器械毫无违和。
五、健身不再高贵,健康回归日常
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5亿人每周至少锻炼一次,其中大多数属于“轻度健身人群”——他们不需要豪华器械或专业指导,只需要一个安心、便宜、就近的场地。
九回的出现,正是击中了这群沉默的大多数。当健身不再是“贵族运动”,当健身房不再令人焦虑,运动才能真正融入日常。而这,或许才是健身行业最该走上的正轨——上海街头的3元健身房,正悄悄改变年轻人对健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