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养老,加出新答案
欧阳路街道“物业+养老”联盟成立,成为辖区老年群体对“家门口养老”的新期待。
不用跑远路,在家按个呼叫器,物业就上门;小程序点一点,专业照护服务送上门;小区旁的“银发暖屋”,日常体验、应急求助全不愁。10月28日,欧阳路街道“物业+养老”联盟成立,成为辖区老年群体对“家门口养老”的新期待。
当天,《欧阳路街道“物业+养老”建议服务清单 1.0》同步发布,由联盟成员开发的“物业+养老”智慧小程序亮相,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体系,让专业养老服务抵达居民“家门口”。
走进蒋家桥小区,曾经只负责登记、巡逻的门卫室,如今已变身小区的“养老安全中枢”。墙面的物联屏幕上,环境监测数据、火灾预警信息实时跳动,专门设置的“弱势人群关爱模块”,将高龄、独居老人的居住区域清晰标注,实现动态安全监护。虹达物业副总经理童杰指着大屏介绍,通过智能设备加持,物业从过去的“被动等待”转为“主动守护”,门卫室能24小时监测燃气泄漏、电路隐患,老人家中的一键呼叫器与大屏联网,老人按下呼叫器后,物业能立即赶到现场了解情况。
这种“保安枢纽”式的应急守护,是线上线下服务体系的一环。活动现场发布的《欧阳路街道“物业+养老”建议服务清单 1.0》,让老人们眼前一亮——代买菜5元一次、上门理发25元、维修服务对高龄老人免费,5大类50项服务不仅列明内容,更明码标价,针对失能、独居等特殊群体还提供定制化免费服务。“以前找服务要么没头绪,要么怕价格不透明,现在清单写得清清楚楚,心里有底了!”居民李阿婆边说,边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扫描“乐康养老”小程序二维码。
作为服务清单的线上延伸,这款小程序将清单搬上云端,打通了供需壁垒:老人不会操作,可让居委会或物业帮忙派单;熟悉手机的,在家就能预约家政维修、健康检测等43项高频服务,未来还将拓展至60项以上。
而位于祥德路500号的“银发暖屋”,则成为小程序的线下实体阵地——在这里,老人能体验微压氧舱、高血压辅助治疗仪器,参与健康讲座与手工活动,实现线上预约、线下体验的无缝衔接。暖屋工作人员表示,老人不用跑远路,在社区里就能享受专业服务;物业也通过这个空间,更精准地了解老人需求,为后续“一小区一清单”定制化服务打下基础。
“以前小区周边商户各做各的,老人有需求难对接;现在加入联盟,我们既能为老人提供服务,也多了不少客源。”加入联盟的商铺店长说。此次成立的联盟,由街道牵头搭建平台,首批吸纳50余家街区商户,涵盖超市、家电维修、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打破了传统养老服务“一刀切”的困境。
在这个联盟生态里,“服务居民、反哺商户”的内循环效应不断凸显:家电维修店通过小程序接单后,最快1小时上门,既解决了老人的维修难,也让店铺生意更红火;健康机构入驻联盟,提供慢病管理、上门护理等服务,填补了物业在专业医疗领域的空白。
“我们不是简单拼凑资源,而是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找到价值。”欧阳路街道工作人员解释,联盟不是简单叠加资源,而是通过平台化整合,让服务更精准、可持续。商户通过联盟平台拓展社区服务场景,老人则以消费反哺商户经营,既激活社区经济活力,也构建了一个可持续、有温度的养老新生态。
从“一键应急”到“一键下单”,从“保安枢纽”到“共享暖屋”,街道以联盟为纽带,让物业成为养老服务的“主力军”。未来,街道将持续扩容联盟企业,根据不同小区的老人需求动态优化服务清单,努力让每个小区的银发群体都能享受到“量身定制”的幸福养老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