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万物云上市时,敲锣的为什么是这六个人?

日新网pro
2022-10-08 01:14

万物云IPO,敲锣的不是郁亮和朱保全,而是六位普通员工。我们来具体看下,为什么会是这六个人:

昨天万物云敲钟上市时,朱保全同步发表了一篇文,标题为“万物 蝶变”。

开头用一句话总结了这次上市的战略价值:意味着万科开发经营服务并重的战略,迈出重要的一步。

随后说了本次融资所得的用处:大部分资金用于蝶城战略中智慧物业建设。

再之后,用大篇幅介绍了这次一起敲锣的六位同事,以及为万物云打江山的历代功臣。

我们来看一下这六位员工:

杨鑫:在公司服务28年,曾经的天景花园维修工,现任万物云深圳战区前介专家;

陈惠荣:原台北101项目物业总监,现任万物梁行总部产品技术负责人兼超高层首席;

谢燕玉:曾经的项目出纳,后来转岗成为万科物业荔景大厦项目管家;

袁嘉妮:原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现任万物云总部法务负责人;

袁戟:博士毕业于慕尼黑工业大学,现任万物云数据与技术中心算法负责人;

周珂锐:杜克大学硕士毕业后,以应届生身份加入公司,现任万物为家首席合伙人。

前面3位都是草根出身,从基层做到现在的位置,后面三位则显然更符合“精英”的定义,专业领域的顶尖人才和国际知名大学。

对此,朱保全如是写到:

万物云的人才图谱变得技术化与知识化,但不变的精神是做永远的服务者。

01 接受“分形创新”的进化论

如果我们回顾激荡发展的40年时光,不论哪个行业或者哪家企业,隐含着的,都是一部人才的变迁史。

万科2000年左右时,就搞过一次“海盗计划”,从当时的“黄埔军校”中海手里挖了一大批精英人才。

当时的背景是,房地产行业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因为过快的发展速度,整个行业都陷入了由人才短缺带来的瓶颈。

此后十多年里,万科又先后搞了“007行动”、“180计划”、“千里马行动”,几乎每一轮大规模招聘举措,都会引发头条热议。这里面不只有储备人才,也有“精总部、强一线”的组织变革。

这次,同样的情况到了万物云这里。虽然物业公司在资本市场受挫,但时逢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的过渡,机遇大于挑战,万物云几年里数次变革,讲的故事越来越遥远,对人才的渴望恐怕比十几年前的万科更迫切。

我们之前总结了2011年后万物云进入朱保全执掌时代后十多年的发展变化,从住宅到两翼齐飞到街道战略,再到今年正式发布蝶城,不仅是空间在转变,整个底层逻辑都在变化。

之前万物云打出科技牌,曾被质疑是蹭科技的热度,堆高估值。但如果从整体的战略思路来看,科技并不能说是底牌,而是不得不在早期就掀开的牌面

如果回顾历史,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90年代六西格玛管理体系向新世纪以后的“分形创新”的转变。

六西格玛管理体系是基于牛顿机械世界观的管理哲学高度标准化的产物,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减少缺陷、提升用户满意度的利器。90年代的大型跨国企业,包括西门子、惠普、索尼、联想在内,基本上都采用这种管理哲学。

当然我们知道,某些巨头陷入了他们的黄昏。也因此,任正非曾经有过评价:“谁摧毁了索尼?KPI高绩效文化。我们处在一个创新的时代,把很多不确定性、确定性工作都流程化后,就抑制了新东西的产生。”

在亚马逊总裁贝索斯2019年的致股东信中,有过类似阐述:

“对待巨大的、难以解决的机会,可以通过迭代的方式来取得成功:发明、启动、重新发明、重新启动、重新开始、抹除、重复、一次又一次地重复。”

目前万物云面临的,就是一个巨大的难以解决的机会。

这也是我们研究万物云收入结构的根本原因所在:所有人都期待看到占比更小的基础物业服务方面的收入,以及增长更快的创新业务收益。

透过这种期待,我们似乎希望能看到一场以分型创新为基础的进化:

从第一曲线的物业服务向第二曲线的异变和进化。

也就是这几年各大物业公司喜欢提的“新物种”。

因此,很多物业公司开始不停地向自己不熟悉的新领域探索、开辟新业务。

有些失败了,有些被证伪,于是重新启动、重新开始。

这个时候,就进入了从“降本增效”到分形创新的突破阶段。“分形”这两个字,通过很神奇的“曼德博集合”会更容易理解:不管将图案放大多少倍,都能显示出更加复杂的局部图案,这些局部图案与整体不同,但又具备一定的自相似性。

因此,分形创新的意思是,从第一曲线突破到第二曲线,形态上一定具有相似性。在大范围中是两条S曲线,但在小范围中,每条S曲线又是由很多的小S曲线组成的。

从万物云的角度,也就有两个解释:

第一,也就是埋头实干28年的杨鑫等代表的那个部分,这部分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业的基础服务,也就是第一曲线的根基所在。

第二,是高知专家袁戟博士代表的那个部分,这部分就是万物云未来故事的立足点,也就是科技牌、蝶城牌等逐次被掀开的新牌面。

这几年频繁传出物业公司挖角互联网大厂的新闻,去年我们曾写过《阿里前副总裁进入物业行业,看物业思维7年变迁》,万物云首席科学家丁险峰去年7月加入万物云之前,也曾是阿里云首席智联网科学家。

早在2020年万科物业更名万物云时,朱保全就开玩笑说:

“原来叫万科物业,即使拼命投科技,人家不会来。现在万物云了,差点就SPACE-X了,人才才愿意来。所以要改名,定一个新的空间,告诉这个市场足够大,足够快。”

因此,万物云敲钟的六个人,代表的首先是一种进化。

02 服务本质在前

关于进化,最近有一个热搜,科学家证实人类由鱼进化而来。

很多人表示吃惊,一夜间自己祖宗就变了。

这种吃惊很大一部分源自人类和鱼的不同,难以划等号。

但仔细看新闻,说的是“填补进化史的空白——有颌类起源的证据”,也就是与现今人类相似的那几个结构:上下颌、脖子、脊椎。

因此,物业公司要进化成一个新物种,除了在思维战略上必须突破传统之外,同时无法完全脱离旧的结构。

这种情况,这几年物业公司内部也有很多讨论,革新派与保守派也时有摩擦,很多物业人倾向于认为,物业公司正在逐渐丢掉服务。包括刚刚上市的、市场口碑一向良好的万物云,在物业市场化的进程里,基础服务也显出了颓势。

万物云这次推出六个人敲钟,可能也代表一种态度。

我们来看这六个人:

一位是埋头实干28年的老员工,这个人1994年加入万科物业。万科物业肇始于1990年的天景花园的物业服务部门,1992年正式注册成立。四舍五入,这位老员工基本上算得上是见证万科物业发展历程的“活化石”。

第二位是从物业项目转到万物梁行。万物梁行2020年横空出世,朱保全形容它是万物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第三位被AI替岗,随后实现转岗物业管家。这是物业降本增效、数智化发展中的一种典型案例。用AI完成最基础的工作,让人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第四位和第六位,一个是社会招聘的精英人才,一个是万物生培养起来的精英。万物生是万物云校招管培生平台,知乎上专门有个问题,询问这个平台的发展前景,底下回答诸位以学生自居,将万物云称为“母校”。

第五位是典型的高知专家。可能对物业公司来说,是最特殊的存在。如果放在十年前,可能很多物业人无法想象,公司会来一群知名大学的科学家,那应该是华为、阿里等的专利。

不得不说,万物云很擅长用互联网语言讲故事。

这套敲钟人员体系,2014年阿里在纽交所敲钟时也用过,当时8名敲钟人,有在阿里平台创业的奥运冠军,有自闭症儿童教师的淘女郎,有农民卖家,有“淘宝博物馆”10年用户,也有建立两座乡村图书馆的快递员,还有带动青川地震灾区电商创业的海归,将车厘子卖到中国的美国农场主。

马云说:“今天,敲响我们上市钟声的将是和我们阿里巴巴合作多年的8名客户,因为只有客户成功了,我们才会成功。”这话很阿里,讲的是阿里底层的为中小企业赋能的故事。

朱保全说:“万物云的人才图谱变得技术化与知识化,但不变的精神是做永远的服务者。”

这话也很万物云,讲的是万物云蝶变的故事:

从万科物业,到万物梁行;从数智化降本增效,到蝶城的云链接;再加上不拘一格的人才机制,撑起一个IPO。

这六个人,大约代表了万物云如今的底色。

用30年夯实服务的基础,随后战略加速。

万物云的这个表达,也适用于全行业:人才升级是整个行业蝶变的基础。

面对更多样化、更专业的服务需求,以及更不确定的未来市场,所有物业企业都要思考,如何进行人才配置,才能应对新生态下的竞争?

注:本文来源于日新网Pro,作者:黄玫莹。 声明:本文观点不代表日新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如文章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敬请联系本站进行删除。
  • #房产后市场
日新网pro
0
0
0
参与评论
0/1000
评论区
目前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