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鹏:未来,谁掌握服务能力,谁就是物业的王者。
一个行业最根本的变革,就是成本结构的变革。这个事情,之前其他行业出现过很多次,典型特征是通过技术创新改变现有成本结构,物业行业也会如此。
前段时间物股通的文章《带资736万进场,万科物业霸道抢盘》,打破了行业的夏日宁静。当天上午,万物云的股价下跌,资本市场震荡,万物云市值缩水30亿港元。
以至于万物云董事长朱保全在微信朋友圈简要回应了一下此事:
一个行业最根本的变革,就是成本结构的变革。这个事情,之前其他行业出现过很多次,典型特征是通过技术创新改变现有成本结构,物业行业也会如此。
现在,随便搜索有关物业的短视频,很难找到表扬物业公司的视频,“解散物业”不绝于耳。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存在“带节奏”的视频,但是从某种程度来讲,一定是我们现有物业公司运作模式到了发展的极限,无法突围导致的结果。
行业的确到了必须要变革的转折点和关键时刻。如何变革呢?或许过程如朱保全所言“百花齐放”,结果一定是相似的,甚至相同的。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还是需要强调一下,尽管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做一家效率驱动型的物业公司
所有企业的盈利逻辑都在重复从现金到现金的循环,整个循环不仅是顺利的,而且企业希望回来的钱比放进去的钱多,这样才能赚到钱。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隐含了两件事:效益和效率。
基于2021-2023年报披露的财务数据,我们分别计算了中国最大八家上市物业公司(按照汉语拼音为序排列:保利物业、碧桂园服务、华润万象生活、绿城服务、万物云、雅生活服务、招商积余、中海物业)的效益和效率指标,并把每家公司过去三年的效益和效率坐标值连接起来(万物云2022年上市,只有一年数据),展示八家公司的效益-效率模型的变迁。
其中,华润万象生活以其不同于其他七家公司的底层商业架构,执上市物业公司效益驱动的牛耳,也难怪华润万象生活是市值最大的物业公司。而余下的七家物业公司,都不约而同地向效率驱动迈进。中海物业、绿城服务效益和效率指标表现稳定;保利物业和招商积余在保持效益稳定的条件下,持续改善效率指标,特别是招商积余,在经历招商物业和中航物业合并磨合之后,效率指标提升极其明显。然而,碧桂园服务和雅生活出现效益和效率双指标下降,这两家公司都是过去三、四年行业并购的积极推动者,如何把不同成长背景、不同发展路径的物业公司整合起来,进而提升企业的效率,仍然是摆在碧桂园服务和雅生活面前,不得不去解决的发展问题,这也是未来观察碧桂园服务和雅生活发展的关键指标。
从商业底层逻辑层面人为创造变革条件
市场化物业公司发展的最大挑战,在于高价值的项目是稀缺的。看似中国有6亿栋房子,按照二八原则,可能只有20%的房子具有高的商业价值,这是物业公司不得不为此努力拼杀的点。实际上,这些高价值的房子,恐怕流落在市场不会很多。以北京为例,北京是中国物业管理空间最大的城市,但是相当多物业空间,掌握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各部委机关事务管理局、大型央企所属后勤集团、军队以及北京的首开集团系、城建集团系手中,真正投放市场的,并没有想象的多。
既然市场环境如此,物业公司就要人为创造条件。万物云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选择重点布局区域,区域内项目各类资源共享,通过技术创新,改善客户体验。我们把万物云在北京的所有住宅项目经纬度投影到地图上,计算了不同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很容易看出哪些是万物云在北京重点发力的区域。
今年年初,我们课题组和一家物业公司交流过程中,我还特意提醒该公司,万物云在某街道项目密度,完全可以降维打击,获取你在该街道项目的管理权。
同样,2021年年初,我们课题组和碧桂园服务市场拓展条线交流过程中,也采取此方法对碧桂园服务全国项目分布情况,进行网络关联性分析。为此,我们建议碧桂园服务在项目投拓条线KPI指标的搭建,需要考虑网络效应问题,为此,我们还提出联网、优网、联网、建网四大策略。
规模能够保证物业公司掌控服务能力
最近一年来,行业对规模似乎谈的少了,可能是看到碧桂园服务和雅生活前些年的大规模并购出现的后遗症。
从迈克尔·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是很容易判断庞大的规模至关重要。至少,庞大的规模,可是提升对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提高潜在竞争者进入难度。而我们对规模的认知,是要意识到庞大的规模可以帮助物业公司培育自己的供应商。规模太重要了,规模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续航力。
根据企业管理理论有关商业模式的论述,物业公司的基本商业模式,只是一家经营业务解决方案的,对客户业务深刻理解的集成商角色,技术和产品都是由合作伙伴提供,物业公司最好进行自主研发或通过资本运作控制核心产品和技术。
可控的供应商队伍,是万物云降维打击的关键抓手,万物云为什么提出无法按共管账号约束,就很好理解了。未来,谁掌握服务能力,谁就是物业的王者。带资的钱就是一个数字,我都听说万御安防的营业收入将不计入万物云,这大概率是往独立上市的迈进。
这些年冷眼旁观了很多物业公司的盈利逻辑,有的公司靠卖服务挣钱,有的靠卖产品挣钱,有的靠卖模式挣钱,有的靠卖项目挣钱,有的靠卖公司挣钱,一句话简之,所有企业的盈利模式逻辑都希望从现金到现金实现顺利循环,希望回来的钱比放进去的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