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的杨惠妍64亿捐赠
对于一项原本应该毫无疑义的慈善举动,却因其治下的碧桂园及碧桂园服务陷入经营漩涡,反而被贴上了“财产转移”的标签,引得市场议论纷纷。
被置于风口和推上舆论焦点的碧桂园及碧桂园服务实控人杨家二小姐,最近肯定有一大堆棘手的事,并且处理的焦头烂额。以捐赠事项为例:
7月30日,碧桂园服务突然发布了一则公告,主席兼控股股东杨惠妍透过其全资持有的必胜向国强公益基金会(香港)捐赠公司20%股本,涉及约6.74亿股股份。按7月28日总市值322.14亿港元折算,对应价值约为64.43亿港元。
对于一项原本应该毫无疑义的慈善举动,却因其治下的碧桂园及碧桂园服务陷入经营漩涡,反而被贴上了“财产转移”的标签,引得市场议论纷纷。
结合众多消息源和分析,屏蔽阴谋论调,关于捐赠事宜,物股通梳理如下:
序号 |
主要观点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来源:公开信息,整理:物股通)
综上,基本可以理清楚,杨惠妍的捐赠事宜筹划在前,成形在后。选择在此时官宣,稳住碧桂园服务投资者的成分大些。
对于此举,其实也不难找到背后的动机。
7月楼市延续探底行情,百强房企业绩规模创近年新低,单月业绩同环比双双大幅下降,环比下降33.5%,同比减少33.1%。克而瑞数据显示,百强房企中36家同比降幅超过50%,占比近4成。
销售端和融资端压力双双凸显,这也是碧桂园当前的真实处境。
在保地产基本无望的情况下,极力保全优质资产碧桂园服务成为了她唯一有把握的选项。
为了切割和保全碧桂园服务,杨惠妍选择在披露碧桂园半年业绩预亏的公告之前官宣捐赠股份用于慈善之事。
用一个利好对冲一个利空。
同时,捐赠事项设计也很巧妙,通过家族基金持股,既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基金提供稳定且可持续的分红,让其获得了造血能力;同时又彻底切断了市场关于杨惠妍出售碧桂园服务股权融资以支持碧桂园的想象;还能让碧桂园服务保持独立运营。
不过,按下葫芦浮起瓢。没有了血袋支持,碧桂园只得靠自己。
7月31日晚间,市场传出碧桂园3亿美元配售融资的消息;8月1日早上,又传出取消融资计划的消息;午间,官方公告进行了澄清。
一个23.4亿港元的融资计划竟然也搞成了过家家,一夜之间就变卦。
据接近摩根大通的朋友向物股通透露,摩根大通和瑞银集团原本做为本次融资计划的中介机构(雅居乐亦同),两家中介机构从6月30日便开始着手准备相关工作。
由于7月31是最后一天有效期,再不配就作废了,此时瑞银集团选择按兵不动,而摩根大通没坐住抢跑了,然后碧桂园发现不对,于是以“未就建议交易订立最终协议”而叫停了本次融资计划。
(摩根大通配售情况简报)
结果,8月1日雅居乐配售成功,碧桂园虽未配售,但更加重了市场的担忧,股价因此受到牵连,收盘下跌7.59%。
关键时候,碧桂园放弃了挣扎,对于杨惠妍来说,这可能是以她为核心的家族做出的一次最艰难的决策。
面对很多即将失控的局面、诸多前所未遇的挑战,杨家二小姐脑瓜子估计嗡嗡的。一筹莫展、手足无措的时候,只能追问内心最深处的声音——做正确的事吧,继续做慈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回报社会。
所以有了这个巨额捐赠的阳谋。好在碧桂园服务2022年的物管收入中,独立第三方贡献占比首次超过关联方,上升至58.2%。或许这是杨惠妍当下所有决策的信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