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市物企首例!拖欠印刷费440万被起诉

物股通
2025-09-08 09:45

9月4,长沙市属国资控股的泓盈城市服务(02529.HK)一纸公告将自身推入舆论焦点。

9月4,长沙市属国资控股的泓盈城市服务(02529.HK)一纸公告将自身推入舆论焦点。

公告称收到香港高等法院送达的传讯令状,被凸版美林财经印刷有限公司追讨61.52万美元上市相关费用。

因拖欠上市印刷费用被供方起诉,这在物业公司上市进程中尚属首例。

信用悖论:国资光环下的“履约危机”

作为地方国有控股企业,泓盈城市服务本应凭借国资背景获得资本市场的信用背书——在传统认知中,这类企业依托政府资源支持,资金实力与履约能力远超民营同行。

但此次拖欠金融印刷服务费用并被起诉,彻底打破了这一固有印象,暴露出国资企业的信用管理漏洞。

从法律纠纷细节看,原告主张的61.52万美元欠款,对应上市过程中的金融印刷服务,属于企业上市后的常规应付账款。

泓盈虽在公告中强调“余额存在争议”并表示将“积极抗辩”,却未披露争议核心原因——既未提及服务质量异议,也未说明付款安排分歧,这种模糊回应反而加剧市场疑虑。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拖欠行为与政策导向直接相悖:2025年6月1日施行的修订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明确要求,国有大型企业若拖欠款项导致不良后果,管理人员将面临处分。

作为地方国企,泓盈的做法不仅违背政策精神,更削弱了国资背景的信用溢价。

其二级市场表现持续低迷,截至2025年9月5日,股价报2.91港元,公司市盈率TTM仅5.9倍,低于港股物业板块的平均水平。

总市值仅4.66亿港元,日均成交额不足2万港元,沦为“低估值、低流动性”的边缘标的。

财务隐忧:“微增”业绩下的结构性风险

中期业绩报告中的“增收不增利”,看似是行业普遍现象,实则暗藏泓盈独有的结构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其二级市场低迷与信用争议的根源。

从业务结构看,泓盈高度依赖“本地关联交易”,市场化能力薄弱。2025年上半年,公司来自母公司城发集团的收益达1.13亿元,占总营收35.88%,尽管较往年略有下降,但仍反映出其业务拓展局限于国资体系内部。

核心业务中,营收占比46.5%的物业管理服务,虽以9.4%的增速高于行业平均,但另一关键板块城市服务营收同比减少7.9%,暴露出“依托政府项目易、自主拓展市场难”的短板。

这种业务结构不仅导致盈利稳定性存疑——一旦母公司项目减少,营收将直接承压,更让资本市场质疑其市场化竞争力,成为估值低迷的核心原因之一。

从现金流与应收账款看,“拖欠上市费用”或为资金紧张的缩影。

中期报告虽未直接披露现金流数据,但明确提及“应收账款压力”;结合行业背景,2025年物业行业普遍面临物业费收缴难度加大、空置房减免政策冲击等问题,而泓盈的国资背景可能使其在账款回收上存在“软约束”(如对政府类客户账款催收力度不足),进一步加剧资金占用。

61.5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40万元)的欠款金额虽不算高,但对于半年度净利润不足4000万元的企业而言,足以反映其现金流管理的脆弱性——若资金状况良好,常规上市费用无需通过法律纠纷解决,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市场对其财务健康度的担忧。

这场“业绩平稳与信用争议并存、国资背景与市场冷遇交织”的矛盾,折射出地方国资物业企业在行业转型期的上市价值迷思。

上市价值博弈:政策任务与市场代价的失衡

泓盈的上市之路,自始至终带着强烈的“国资改革符号”属性——作为长沙市属国资首家港股IPO企业、湖南省首个城服类上市平台,其上市更多是落实地方政府“企业上市攻坚行动”的政策任务,而非纯粹的市场化融资行为。

这种定位,使其上市价值呈现“政策收益高、市场收益低”的显著失衡。

(一)上市的“政策收益”:国资体系内的价值兑现

政策任务达标与改革样板效应。上市后,泓盈迅速入选“中国改革年度案例”,成为地方国资“市场化转型”的标杆,为长沙市政府完成上市考核KPI提供了关键支撑。

这种“政治价值”直接转化为资源倾斜——2025年公司中标21个政府项目,环卫项目量同比增长100%,依托“上市公司”身份,在政府采购中获得隐性竞争优势。

国资资源整合的加速器。上市前,泓盈通过整合城发集团旗下商管、园林、停车场等资产(如全资收购长沙城市照明),快速构建“大城服”业务版图;上市后,公众公司身份使其资产注入流程更合规、更便捷,本质是借资本市场外壳实现国资体系内的资源优化,而非依赖外部融资扩张。

品牌溢价的提升。上市后,泓盈斩获“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智慧停车专利等荣誉。在参与湖南湘江新区、马栏山片区等重大项目投标时,“上市公司”身份成为重要加分项,弥补了其市场化经验不足的短板。

(二)上市的“市场代价”:监管约束与经营压力凸显

信息透明化暴露深层问题。上市后,关联交易、应收账款压力、业务结构失衡等问题通过财报公开化,原本隐藏在国资体系内的“隐性风险”变为资本市场的“显性担忧”。例如,35.88%的关联收入占比被质疑“伪市场化”,拖欠费用纠纷进一步削弱信用,这些都成为估值低迷的直接诱因。

合规成本侵蚀利润。作为港股上市公司,泓盈需设立独立董事、完善内控体系、承担上市年费与审计费用,合规成本年均增加约500万元——对于半年净利润不足4000万元的企业而言,这相当于12.5%的利润被侵蚀。

市值管理与体制机制的冲突。地方国资对上市公司的市值考核要求,与泓盈的国企决策机制形成矛盾。为维持股价,公司被迫在非核心领域投入(如智慧停车技术研发),分散了城市服务主业资源;同时,重大项目需上级审批的流程,导致其错失多个市场化投标机会。

行业启示:国资上市物企的破局方向

泓盈的困局并非个例,而是地方国资物业企业在行业转型中的典型缩影——2025年物业管理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国资物企既需承担民生保障的社会责任,又要在市场化竞争中盈利;既依赖政府资源,又受体制机制限制。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在“政策属性”与“市场属性”间找到平衡。

1)聚焦区域深耕,打造“小而美”的差异化优势。放弃对标头部物企的全国化扩张,聚焦本地市场,深化“城市大管家”模式。例如,泓盈可依托长沙本地资源,深耕老旧小区改造、智慧环卫等细分领域,将上市平台转化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合规接口”,通过专业化服务提升盈利稳定性,而非追求规模虚名。

2)分拆业务板块,剥离政策负担。将依赖关联交易的公益性业务(如城市照明、市政养护)与市场化业务(如智慧停车、商业物业)分拆:公益性业务由母公司兜底,避免占用上市平台资源;市场化业务独立运作,按资本市场规则优化决策流程,释放估值空间,缓解“国企决策慢”的短板。

3)以上市为契机推动真改革,而非“穿新鞋走老路”。国资物企上市的核心价值不应是“完成政策任务”,而应是“借上市倒逼治理市场化”。例如,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优化股权激励机制,提升经营效率;通过披露关联交易细节、主动解决信用纠纷,修复市场信任,让“国资背景+上市公司治理”形成双重优势,而非相互掣肘。

结 语

泓盈城市服务的案例,是一场“国资信用光环褪色”与“上市价值错位”的双重考验。对其而言,当前的困局既是危机,也是改革契机。

若能正视信用争议与财务风险,将上市从“政策符号”转化为“改革工具”,或许能在行业转型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反之,若继续依赖国资背景回避市场化问题,4.66亿港元的市值可能成为地方国资最昂贵的“改革纪念品”。

而对更多地方国资物企而言,泓盈的经历更像一面镜子:上市不是终点,而是真正市场化转型的起点,只有平衡好“公益责任”与“市场效率”,才能在资本市场与行业竞争中实现长效发展。

注:本文来源于物股通公众号。声明:本文观点不代表日新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如文章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敬请联系本站(微信:rixins888)进行删除。
物股通
0
0
0
参与评论
0/1000
评论区
目前还没有评论
文中提及相关企业
查看更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