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下的五种社区经济发展模式
社区经济作为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的重要载体,既是激活社区内生动力的关键抓手,也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核心支撑。
社区经济作为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的重要载体,既是激活社区内生动力的关键抓手,也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核心支撑。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基层治理精细化推进的背景下,各地社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与居民需求,探索出多元化的经济发展路径。其中,资源盘活型、服务运营型、产业经营型、合作联动型、公益慈善型五种模式,因其适配性强、可复制性高,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为破解社区服务资金短缺、资源闲置、参与度低等难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一、资源盘活型:唤醒“沉睡资产”,释放经济价值
在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的进程中,多数社区存在大量闲置资源,如废弃锅炉房、闲置地下室、老旧厂房、长期空置的公共用房等,这些资源不仅占据空间,还需投入维护成本,成为社区治理的“负担”。资源盘活型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改造+运营”的方式,将这些“沉睡资产”转化为具备使用价值与经济收益的功能性空间,实现“变废为宝”。
具体实践中,社区通常遵循“调研-规划-改造-招商”四步流程推进资源盘活。首先,通过居民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摸清闲置资源的位置、面积、结构等基础信息,同时收集居民对空间功能的需求,确保改造方向与民生需求精准匹配;其次,联合专业设计团队制定改造方案,兼顾实用性与低成本,避免过度装修造成资源浪费;改造完成后,通过公开招标、定向招商等方式引入合规运营主体,或由社区自行组建运营小组,开展多样化经营。
该模式通常依托社区居委会、集体经济组织或引入专业运营机构,对闲置资源进行评估和规划。例如,将老旧建筑改造成社区活动中心、创业孵化基地或便民商业网点;利用闲置空地建设停车场、便民市场或社区花园;将社区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与休闲旅游结合,开发体验项目或文创产品。通过市场化手段盘活资源,既改善了社区环境,也创造了就业岗位,还为社区带来了租金、服务分成等稳定收入,进而反哺社区公共服务支出。
二、服务运营型:聚焦“一老一幼”,以服务促创收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与“三孩”政策落地,“一老一幼”照护需求日益凸显,同时居民对日常生活服务的便捷性要求也不断提高。服务运营型模式以“满足居民刚需”为核心,围绕“一老一幼”及日常生活场景,提供普惠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服务,在解决民生难题的同时实现服务创收,形成“服务-收益-再服务”的良性循环。
在“一老”服务领域,社区主要提供助餐、助浴、健康管理、文化娱乐等服务。例如,开设社区食堂,采用“政府补贴+居民付费”的定价模式,为老年人提供营养均衡、价格实惠的一日三餐,同时面向社区其他居民开放,通过扩大受众群体提升收益;引入专业养老机构,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如助浴、助洁、康复护理等,按照服务类型收取市场化费用,既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又为社区带来稳定收益。
在“一幼”服务领域,社区重点解决“托育难”“课后托管难”问题。通过开设普惠性托育点,接收2-3岁幼儿,按照低于市场均价30%-50%的标准收取托育费,同时提供课后托管服务,为双职工家庭解决放学后孩子无人看管的难题,服务费用根据托管时长与内容合理设定。此外,社区还围绕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提供家政保洁、家电维修、代收快递、社区超市等便民服务,通过“低利润、高复购”的运营策略,实现服务创收的可持续性。
服务运营型模式的关键在于平衡“普惠性”与“市场化”的关系:对于“一老一幼”等民生刚需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区补贴等方式降低价格,确保居民负担得起;对于非刚需的便民服务,按照市场化原则定价,保障服务质量与运营收益,最终实现“服务惠民”与“经济增收”的双重目标。
三、产业经营型:打造“社区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动力
相较于资源盘活型与服务运营型的“轻资产”模式,产业经营型模式更强调社区主动参与经济活动,通过创办企业或经济组织,开展特色产品生产、销售或劳务服务等经营性活动,形成具有社区辨识度的产业品牌,增强社区经济的内生动力与抗风险能力。这种模式更适合具有资源特色、技能人才或产业基础的社区,如城郊社区、传统手工艺社区等。
社区可通过成立社区企业、合作社等方式,发展特色加工、文旅产品、社区团购、劳务服务等业务。例如,一些农村社区或城郊社区开展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城市社区可成立社区物业公司、家政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还有些社区依托文化底蕴,打造文创品牌或本地旅游项目。
产业经营型模式的核心在于“特色化”与“专业化”:通过挖掘社区独特资源,打造差异化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引入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经验,提升产业运营效率与产品质量,确保社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合作联动型:打破“资源壁垒”,实现协同发展
单一社区往往面临资源有限、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难以独立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发展项目。合作联动型模式通过打破社区行政边界,推动社区之间、村社之间或跨区域合作,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实现“1+1>2”的协同发展效果,为社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社区之间的合作主要聚焦“资源互补”。例如,城市核心区社区拥有丰富的商业资源、人才资源,但缺乏闲置空间;远郊区社区拥有大量闲置土地、厂房,但缺乏商业运营经验与客源。两者可通过合作,在远郊区社区建设“社区产业基地”,由核心区社区引入企业与客源,远郊区社区提供场地与劳动力,收益按照合作比例分成。
村社之间的合作则侧重“城乡融合”。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社区拥有丰富的农产品、生态资源,城市社区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与服务需求。村社合作可通过“农村生产+城市销售”“农村生态+城市休闲”等模式,实现资源互通。
合作联动型模式的关键在于“机制保障”:需建立明确的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资源投入比例、收益分配方式等,同时成立联合管理小组,负责项目的统筹协调与监督,确保合作项目有序推进,避免因利益分配不均或责任不清导致合作破裂。
五、公益慈善型:“公益+低偿”服务,反哺社区民生
公益慈善型模式以“服务社区公益、帮扶弱势群体”为核心,通过“公益+低偿”的服务模式,部分收益反哺社区公益项目,同时通过慈善捐赠、公益活动等方式筹集资金,形成“公益服务-资金筹集-公益再投入”的闭环,为社区弱势群体帮扶与公共公益事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具体形式包括设立社区基金、开展公益众筹、运营慈善超市、提供低偿服务等。例如,社区基金会接受企业、居民捐赠,资金用于资助社区微公益项目;社区开办“爱心超市”,商品以低价向困难家庭销售,部分利润支持社区救助基金;社区提供“公益+低偿”的家政、护理服务,向普通居民收取一定费用,同时对困难群体减免费用。
在弱势群体帮扶方面,公益慈善型模式通过“资金帮扶+服务帮扶”相结合的方式,为社区内的困难群体提供精准支持。例如,社区利用公益资金为孤寡老人购买基本生活物资、缴纳水电费,同时组织社区志愿者为其提供上门陪伴、健康监测等服务;为困境儿童提供助学金、学习用品,同时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帮助其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
公益慈善型模式的核心在于“透明化”与“公信力”:社区需建立完善的公益资金管理制度,定期向居民公示资金的筹集、使用情况,接受居民监督;同时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公益活动,吸引更多居民参与,提升社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人人参与公益、公益惠及人人”的良好氛围。
结语
社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本质上是社区治理理念的实践落地。资源盘活型、服务运营型、产业经营型、合作联动型、公益慈善型五种模式,虽路径不同,但核心目标一致——以经济发展为支撑,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最终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社区治理中,单一模式的局限性将逐渐凸显,“融合型”社区经济发展模式将成为新趋势,例如“资源盘活+服务运营”“产业经营+合作联动”等组合模式,能够更好地整合各方优势,应对复杂的社区需求。
同时,社区经济发展需始终坚持“以居民为中心”的原则,避免过度追求经济收益而忽视民生服务本质,确保经济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居民。只有将社区经济发展与居民需求、社区治理深度融合,才能激发社区的内生动力,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让社区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社区经济发展不仅是提升社区自我“造血”能力的有效手段,更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鼓励创新探索,推动社区经济向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使社区真正成为充满活力和温情的共同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