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学斌|物业行业唯一出路在于深度挖掘社区服务

日新网pro
2025-09-19 10:04

我认为物业行业的唯一出路在于深度挖掘社区增值服务,将潜在的资源转化为实际收入。

在我看来,当前物业行业整体承受着多方面的巨大压力,项目负责人及一线经理人常面临来自公司、业主、政府与社会四个维度的挑战。日常工作中,物业经理人既需向上级完成业绩指标,又需向业主收取物业费,同时还要处理投诉及各类权责事项,职业体验颇为艰难。因此,不少人将物业视为一个缺乏吸引力的行业。

但我想强调,物业实际上是一座尚待挖掘的“金矿”。遗憾的是,大多数从业者并未意识到这一行业的潜在价值,也缺乏开发这些资源所需的能力、方法与意愿,导致物业公司普遍盈利能力较弱、员工收入偏低。

目前,物业行业仍主要局限于传统服务模式,未能展现出投资者所期待的增长潜力。如果我们持续固守传统业务,行业增长将愈发困难,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这一趋势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物业管理市场已彻底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管理规模的增长往往以其他公司份额的减少为代价,竞争日趋白热化,成本持续抬高。今年以来,我看到已出现多家物业公司“带资入场”、不计代价争夺项目的现象,我认为,这仅仅是行业“内卷”的开始,未来竞争还将进一步加剧,可能需要有80%~90%的企业被淘汰出局,整个行业才能真正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其次,当前经济处于下行周期,业主支付能力普遍下降。以往被认为偏低的一元多物业费,在未来甚至可能进一步压缩,部分原属二至三元价位的服务亦可能被迫降价。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使物业费收缴难度加大,直接影响企业利润。尤其是上市物业公司,眼下要交出一份亮眼的财报,其难度远超以往。

面对这一困局,我认为物业行业的唯一出路在于深度挖掘社区增值服务,将潜在的资源转化为实际收入。我明确地说,任何一家物业上市公司如果只聚焦于传统基础服务,而不去开拓新的价值增长点,就不可能实现估值提升、增长加速,也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前景。

基于我自身的实践,我曾经尝试过几乎所有社区增值方向,包括卖米、卖牛奶、推销报纸,以及互联网服务、房屋租售和B2B业务等等。但随着市场变迁,许多看似可行的业务实际上离物业公司的核心能力越来越远。我想特别指出,物业公司如果希望通过社区推销商品,就必须清楚哪些产品适合自己经营、哪些才具备竞争优势。

那么,社区增值服务到底该怎么做?我认为,首要前提是夯实基础物业服务——“物业都管不好,增值服务就无从谈起”。我经常反驳所谓“不务正业”的批评,因为物业管理与社区经营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服务品质好的小区,增值业务也普遍较好,反之亦然。因此在我看来,评估一个小区的管理水平,未必需要依赖第三方满意度调查,只需看有多少业主愿意在你的平台上消费、是否形成了忠实的用户群体——这个指标往往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推进社区增值服务还要克服两大障碍:一是在认知层面,从管理层到执行层都要真正认同这项业务的价值,被动执行的话很难成功;二是必须构建清晰的商业逻辑,建立物业独有的竞争优势。举个例子,桶装水配送就是一个天然适合物业的业务,因为我们能在地库设置存放点、实现短距离高效配送,这是外部机构难以复制的。再比如,一些需要信用背书的服务,完全可以借助物业公司的社区信任节点角色来突破。而那些别人不愿做、但社区真实需要的服务,更是我们应该主动去填补的价值空白。

我始终强调,社区增值服务不能依赖员工个人能力,而应建立在组织与平台的整体能力上。从我的实践经验来看,必须优先建设智慧社区、打造线上交易平台,实现人、财、物、事的全面数字化,从而精准把握业主家庭需求。同时,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也至关重要——如果员工不能因此增收、业主无法享受到实惠,公司就很难实现可持续盈利。

最后我想建议,应聚焦少数核心产品,做到“少而精”,尽量通过整合资源、引导合作来实现业务推进,而不是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哪怕99%的业务暂时不盈利,也要确保至少有一款产品能够持续贡献利润,从而支撑整个商业模式。我尤其认为,车位经营是物业最具潜力,也最适配的业务方向。目前社区资产中最被低估的就是车位,而随着业主停车刚需的日益凸显,这一领域的价值将会不断释放出来,非常值得行业深入探索。

注:声明:本文观点不代表日新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文章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敬请联系本站(微信:rixins888)进行删除。
日新网pro
0
0
0
参与评论
0/1000
评论区
目前还没有评论
文中提及相关企业
查看更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