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告别“充电焦虑”?万亿投资瞄准“车多桩少”困局

日新网pro
2025-10-17 09:38

截至2025年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000万辆,但充电设施的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于车辆增长,“车多桩少”的矛盾日益凸显,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在这个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电动车作为出行工具,然而充电难题却成为许多车主心中的一根刺。截至2025年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000万辆,但充电设施的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于车辆增长,“车多桩少”的矛盾日益凸显,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面对这一困境,国家六部门近日联合发布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7年底,全国要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80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这一规划直指行业痛点,与以往偏向宏观指导的政策不同,本次《方案》在补短板、技术升级、运营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四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施路径。

在补短板方面,《方案》针对不同场景提出了量化指标:新建居住区要求固定车位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高速公路服务区将新建或改建4万个60千瓦以上充电枪,确保除特殊地区外所有服务区都具备充电能力;农村地区则在尚未建设公共充电站的乡镇至少新增1.4万个直流充电枪。这些措施将有效扩大充电网络的覆盖范围。

技术升级则着力于解决充电效率问题。目前公共充电设施平均功率仅为45.5千瓦,难以满足快速补能需求。《方案》计划在城市新增160万个直流充电枪,其中包括10万个大功率充电枪,未来充电时间有望从“小时级”缩短到“一刻钟级”。同时,通过构建“快充为主、慢充为辅、大功率充电为补充”的多元充电网络,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充电需求。

在运营服务层面,《方案》针对当前充电平台不互通、运维跟不上的问题,要求完善充电设施监测服务平台,加强服务质量评价,推动互联互通和智能运维。这意味着未来车主可能只需一个APP就能畅行全国,故障桩也能得到快速修复,充电体验将大幅提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突破。《方案》重点部署了车网互动(V2G)试点推广,这种模式让电动汽车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在高峰时段向电网送电,使车主能够通过电价差获得收益。这一创新不仅将电动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移动储能单元,也为行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商业空间。

这项涉及万亿投资的行动计划,正在带动整个产业链发生深刻变革。充电设备制造商和运营服务商首当其冲迎来发展机遇,充电模块、充电枪、液冷系统等核心硬件需求预计将显著增长。与此同时,电网企业将参与配套的电网升级,储能、换电业务也有望与新建的充电网络实现更深入融合。

然而,大规模充电设施建设仍面临现实挑战。老旧小区受制于电力容量不足、场地有限等难题;充电桩使用率不均、服务费收入有限等问题也困扰着运营商;实现不同运营商平台之间的真正互联互通,更需要车企和充电企业的协同努力。

在这场充电设施建设大潮中,物业作为社区充电生态的关键一环,应当主动把握政策机遇,积极承担起协调推进的责任。一方面要配合政府部门和电网企业,做好小区电力容量评估和电路改造规划,特别是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发挥桥梁作用;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停车位资源,科学布局充电设施,平衡好不同业主的停车与充电需求。同时,物业可以积极探索充电设施运营维护的创新模式,或与专业充电运营商合作,既提升服务质量,也开拓新的收益渠道。唯有主动融入这场能源变革,物业才能更好地服务业主,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应用的良性发展。

随着《方案》的推进,未来几年,充电设施建设将深刻改变新能源车的使用环境:城区充电桩更密集,高速超快充更普遍,农村地区告别“充电盲区”。更重要的是,随着“车网互动”技术的推广,电动汽车将与电网系统深度融合,从纯粹的消耗品转变为可能创造价值的移动资产。这场由国家推动、全产业链参与的充电设施建设,不仅将缓解困扰车主已久的“充电焦虑”,更在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下一轮增长铺平道路,推动电动车超越交通工具的单一属性,成为国家新型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声明:本文观点不代表日新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文章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敬请联系本站(微信:rixins888)进行删除。
日新网pro
0
0
0
参与评论
0/1000
评论区
目前还没有评论
文中提及相关企业
查看更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