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下的社区经济体系建设,面临的五大挑战
社区经济体系建设不仅有助于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更能增强社区自我“造血”能力,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随着我国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其功能与作用日益凸显。社区经济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支撑,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社区经济体系建设不仅有助于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更能增强社区自我“造血”能力,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然而,在这一体系建设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亟待深入剖析并寻求破解之道。
一、主职干部能力不足:社区经济建设的“人才短板”
社区书记作为社区发展的“领头人”,其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社区经济体系建设的成效。当前,绝大多数社区书记为女性,她们通常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细腻的工作风格,在日常社区管理与居民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部分社区书记仍然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保守心态,甚至抱有“多干多出错,不干不出错”的消极思想,缺乏开拓创新和承担风险的勇气。
更关键的是,社区书记的日常工作已处于“超负荷”状态。当前社区承担着党建、综治、计生、防疫、养老、环境卫生等数十项工作,事务繁杂且考核压力大,社区书记往往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保运转、应付检查”上,根本没有多余时间与精力研究社区经济。社区经济建设涉及资源调研、方案设计、项目对接、居民协调等一系列专业性工作,需要书记具备“跳出日常事务看发展”的视野与精力,但现实中,“疲于应付”的工作状态让多数书记难以兼顾经济建设,导致社区经济要么“停留在口号上”,要么“浅尝辄止、难以深入”。
此外,社区书记的专业能力也与社区经济需求不匹配。社区经济并非简单的“摆摊创收”,而是需要融合产业思维、市场逻辑与社区需求,例如如何整合闲置空间发展便民服务、如何引入社会资本合作运营社区项目、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经济项目效率等,都需要专业的经济知识与运营能力。但多数社区书记的成长路径以“行政工作为主”,缺乏经济管理、市场运营等相关经验,面对社区经济建设中的复杂问题,往往“无从下手”,只能依赖上级指导或外部帮扶,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二、思想转变困难:社区经济建设的“理念梗阻”
如果说能力不足是“硬短板”,那么思想转变困难则是社区经济建设的“软梗阻”。社区经济体系建设并非对传统社区管理的“小修小补”,而是需要社区书记彻底改变以往的工作思维,从“管理者”向“经营者”转变,这对长期习惯于行政化工作模式的社区书记而言,难度极大。
传统社区工作以“完成上级任务、维护社区稳定”为核心,工作逻辑是“按指令办事、按流程操作”,本质上是一种“被动响应式”的管理模式。而社区经济建设需要的是“主动谋划式”的经营思维,要求社区书记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社区——既要精准定位社区的资源禀赋(如闲置资产、特色文化、居民需求),又要制定清晰的发展目标(如短期创收、长期品牌建设),还要建立高效的运营机制(如项目管理、成本控制、收益分配)。这种思维转变,意味着社区书记要从“对上级负责”转向“对居民与市场双重负责”,从“注重流程合规”转向“注重结果实效”,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合作”,这与传统工作模式形成了深刻的理念冲突。
实践中,多数社区书记难以突破这种理念束缚。一方面,长期的行政化工作让书记形成了“路径依赖”,习惯了“等政策、靠支持”,缺乏主动挖掘市场需求的意识。例如,部分社区拥有闲置的办公楼、车库等资源,但书记往往更倾向于“封存闲置”而非“盘活利用”,担心“经营不好出问题”;另一方面,“经营社区”的理念需要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而社区书记的考核体系中,“稳定”仍是核心指标,发展社区经济若出现失误(如项目亏损、居民投诉),可能影响考核结果,这进一步加剧了书记的“思想顾虑”,导致其不愿主动转变思维、尝试新路径。
此外,思想转变还涉及对“社区经济本质”的认知偏差。部分社区书记将社区经济简单等同于“创收赚钱”,忽视了其“服务居民、增强凝聚力”的核心属性,导致在推进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居民需求与社区公共利益,例如将社区广场改造为商业摊位,虽能短期创收,但却挤占了居民的活动空间,引发居民不满。这种认知偏差,本质上仍是思想转变不彻底的体现,未能真正树立“以居民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三、人员变动制约:社区经济建设的“连续性困境”
社区书记和工作人员的频繁变动是社区经济体系建设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部分街道实行社区书记定期轮岗制度,虽然这有助于干部多岗位锻炼和防止利益固化,但也带来了明显弊端。
社区经济体系建设往往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当社区书记经过艰辛努力初步建立起经济项目后,却因轮岗制度不得不将成果交给继任者,容易产生“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心理不平衡,影响工作积极性。此外,社区书记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社会资源、市场关系和运营经验,随着人员调动很可能流失,新接任者又需要重新开始学习和积累,造成资源浪费和发展中断。
社区工作人员的流动性也较大,由于薪酬待遇不高、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许多有能力的社区工作者选择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或者转入其他行业,导致人才流失严重。社区经济体系建设需要专业人才和稳定团队,人员频繁变动无疑增加了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四、资金监管缺失:社区经济建设的“风险隐患”
社区经济体系建设一旦启动,必然涉及资金的流入与流出,包括政府扶持资金、社会合作资金、项目运营收益等。如何对这些资金进行有效监管,确保其“专款专用、透明公开”,避免出现“中饱私囊、挪用侵占”等问题,是社区经济建设必须面对的核心挑战。当前,社区经济资金监管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流程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的问题,成为制约社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风险隐患”。
从资金使用层面来看,社区经济项目的资金分配与使用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多数社区尚未建立专门的社区经济资金管理制度,资金使用往往由社区书记或少数工作人员“拍板决定”,缺乏科学的决策流程与监督机制。例如,社区经济项目的收益如何分配(是用于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再投入还是工作人员奖励),缺乏明确的标准;部分社区甚至存在“账目不清晰、收支不透明”的情况,居民无法了解资金的具体流向,容易引发“资金被挪用”的质疑。这种不规范的资金使用方式,不仅可能导致资金浪费,还会损害居民对社区经济的信任,影响项目的长期推进。
从资金监管层面来看,监督主体缺位、监督手段单一的问题较为突出。当前社区经济资金的监督主要依赖街道层面的行政检查与社区内部的民主监督,但街道因事务繁杂,难以实现“常态化监管”,往往是“年终抽查”,难以发现资金使用中的隐性问题;而社区内部的民主监督(如居民代表大会、议事协商会),因居民代表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且部分代表参与度不高,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此外,多数社区尚未引入第三方监督(如专业审计机构),资金监管的专业性与独立性不足,进一步增加了资金使用的风险。
更严重的是,资金监管缺失可能引发“廉政风险”。社区经济项目的资金规模虽不大,但涉及的环节较多(如项目招标、物资采购、服务收费),若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出现“权力寻租”的空间。
五、与现有经济实体冲突:社区经济建设的“协同难题”
社区经济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以社区党支部为引领,整合社会资源,打造符合社区特色的经济体系”。然而,这种“整合与打造”必然会与社区周边现有的经济实体(如便利店、理发店、养老机构等)产生竞争,如何平衡社区经济与现有经济实体的关系,实现“双赢”,是社区经济建设中必须破解的协同难题。
从现实情况来看,社区经济对现有经济实体的“冲击性”客观存在。社区经济依托社区资源,具有“成本低、贴近居民、服务灵活”的优势,例如社区开办的便民超市,因无需支付高额租金(使用社区闲置空间),商品定价可以低于周边便利店;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因熟悉居民需求且收费透明,可能吸引原本选择周边养老机构的居民。这种竞争优势,容易导致周边现有经济实体的客户流失、收益下降,进而引发抵触情绪。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社区经济与现有经济实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导致二者陷入“零和博弈”的困境。当前,社区在推进经济建设时,往往更关注“自身需求”,而忽视了对周边经济实体的“利益考量”,缺乏主动与商户沟通、寻求合作的意识。例如,社区在规划便民服务项目时,没有征求周边商户的意见,直接推出同类服务,导致商户认为“社区在抢生意”;而周边商户也因缺乏与社区的沟通渠道,只能通过“投诉、抵制”等方式维护自身利益,难以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
此外,如何界定社区经济的“经营边界”,也是避免冲突的关键。社区经济的核心属性是“服务性”,而非“盈利性”,其目的是弥补现有市场服务的短板,而非与市场主体争夺利益。但实践中,部分社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度拓展经营领域,甚至涉足与周边商户同质化的盈利性项目,例如社区开办大型超市、连锁餐饮等,这不仅偏离了社区经济的初衷,还会加剧与现有经济实体的冲突。
结语
社区经济体系建设是增强社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能力建设、思维转型、人员稳定、资金监管和资源整合等多重挑战不容忽视。破解这些挑战,需要从制度、能力、机制等多维度发力:一方面,要加强社区书记的能力培养与思想引导,建立稳定的人员队伍与科学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资金监管制度,搭建社区与现有经济实体的协同平台,真正实现“以居民为中心”的社区经济发展模式。只有直面挑战、系统施策,才能推动社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基层治理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