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加坡“智慧国”建设看城市数字治理
“数字政府”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而“数字治理”作为一种城市的新型治理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等社会治理领域中,加速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中国“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纲要”中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再一次强调和指出“数字政府”以及“数字治理”的建设目标及重要意义。
随着数字经济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政府”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而“数字治理”作为一种城市的新型治理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等社会治理领域中,加速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新加坡,作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数字政府”的基础建设。2015年,新加坡又率先提出“智慧国2025”计划,从数字基础设施与平台、数据资源、网络安全等方面进一步巩固数字话支撑能力,强化政府管理机制创新和发展环境优化,利用多维度的数字化应用赋能城市运营管理、社会数字治理、民生生活保障,打造了全球领先的智能化城市,并连续多年稳坐全球智慧城市政府榜单的头把交椅。那新加坡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究竟做了哪些值得借鉴的,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基于智慧国理念实施智慧城市基础建设
新加坡“智慧国”计划的主张和倡导“3C”核心理念,通过“连接”(Connect)和“收集”(Collect)以及“理解“(Comprehend)组成了新加坡“智慧国”计划的基础部分。通过覆盖全国的宽带网络、无线网络以及广泛分布的传感器,采集和传输各类数据;而分析应用则是建立在数据获取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实时数据更好的进行分析、研判来建立起态势感知以服务于大众及政府未来的决策。
为了建立一个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进行安全接入的经济和高速的网络,并以此打通和强化人们互相之间的即时链接以及公共数据资源的共通共用,新加坡政府建设了包括覆盖全国各类商场、写字楼、公交车站等公共空间和人流密集场所的无线网络热点项目。以帮助市民使用1700项政府数字公共服务,实现全民全覆盖的网络互联体系,几乎每个人、公司、学校等都能全天无间断地连接公共设施。每个公共设施和开放空间都与传感器连接,政府可以更好地收集实时数据来帮助居民和游客更容易和更高效地生活。例如人工政务客服、EZlink公交卡大数据分析等等。
新加坡政府通过遍布公共场所的各类传感器,来全面精准地获取、采集各类必要数据信息,同时对于隐私和敏感数据进行有效的数据安全保护,并建立各类应用场景的数据库表来进行存储利用,例如市政管理、交通运输、税收、卫生、养老、安全等各类民生保障方面,让所得的数据信息能够服务于民,造福公众。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数据也为政府对未来城市运营管理进行科学研判和决策制定提供了依据和条件。
强调数字化协同治理中的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度
新加坡政府通过开放创新的理念吸引社会各方参与到城市数字化建设中,通过制定总体战略规划、优化资金扶持政策、建立基础研究平台等措施,充分发挥调控、引导与服务功能。另外,注重与各类企业、科研院所及市民们的创意创新合作,实现政府与社会多方力量的良性整合。
新加坡政府鼓励民众从智慧城市服务的消费者转变为共同的创造者和贡献者,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工具来塑造和改善他们的社区治理能力。公民和社会团队提可以利用“data.gov.sg”上的开放数据创建各类基于数字化社区治理的解决方案,并与政府端的需求结合推动解决方案的发展。
另外,新加坡政府也针对于智慧城市计划实施了公职人员的数字化能力培育方案,目前已经培训完成20000名公职人员,使其具有数据分析和数据科学方面的能力。而在新加坡所有的20个部委都已经提交了关于使用人工智能的计划,以实现扩大政府内部数字化的目标。
依托数字化提供多维智慧城市服务 提高数字治理水平
基于各类传感器收集到的丰富的信息数据,新加坡政府构建了虚拟的数字孪生城市,还原了包括地形地貌、建筑楼宇、草木绿地、公共设施等城市所有现实环境,并且整合了全量全要素的数据,如城市基础数据、动态实时数据、政务数据、商业数据等。通过数字孪生城市,实时反馈城市运行态势,分析诊断现状问题,给城市的协同治理提供数据保障。
政府部门可通过数字模型对过去和现在的数据进行分析以预判未来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计划。同时,模型中的数据经过处理后可开源给企业、科研院所、以及个人用户进行使用。用户可以在该平台上看到一个由信息数据构成的虚拟城市,方便进行信息获取、科学研究以及商业开发等方面,从而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对于民众和企业各方的数据赋能。
在城市安全监管方面,新加坡将城市安全防范与治安监控的技术性能和自动化、多功能的协同联动响应能力作为其基本要求,同时重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在信息层面上的执行和运作过程。由此,新加坡政府建立了一套统一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平台,通过实时监测城市公共安全运行情况,达到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即时预警和快速发现的目标,实时响应、协同处置的统一监管、信息集成、高效协同指挥,并将城市公共安全各单一业务及监控系统进行网络融合、信息交互、数据共享。
在城市智能交通建设方面,新加坡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大致经历了交通管理系统整合、公共交通系统整合、智能交通体系建设三个阶段,实现了对城市交通建设的智能化管理,为出行者和道路使用者提供方便和便捷,同时更注重车辆的最佳行驶路线、繁忙时间的道路控制、公共交通的配合和衔接,为高密度的人流和车辆提供优质的服务。
例如,新加坡交通管理局实验早鸟计划,监测早高峰期前的免费乘车提议是否能够缓解交通拥堵状况。再比如,政府还在出租车站试验站点热感应技术,以估计排队等候的乘客拥挤状况,并为出租车调度提供依据。
在绿色环境方面,通过对城市区域路灯和公交车站等室外公共场所部署与光纤相连的智能设备,搭载检测空气污染情况、雨量或交通堵塞情况等功能的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发回的数据与预先设置的模型算法,给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发送预警信息,方便工作人员即时采取措施,达到监测环境质量和清淤的目的。另外,新加坡还充分利用海浪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再生清洁能源并网供电,较好的实现了城市发电能耗的节省。
目前部分已上线的智慧城市应用
- Singpass :新加坡居民可信赖的数字身份系统,可方便、安全地在线访问,也受用于政府和私人部门服务;
- LifeSG :提供跨政府服务的简化体验,因此公民可以节省时间并专注于重要的事情;
- GoBusiness:一站式提供政府资源和电子服务,以帮助新加坡的企业顺利开展业务;
- ACRA:中小企业所有者可以从“ACRA”的自动许可中收益,智能表单会逐渐询问正确的信息,国家贸易平台协助进行产品的进口和融资。
数字化协同治理带来市民满意度与营商环境稳步提升
新加坡凭借其多年以来在智慧政务、交通、便民服务和协同治理等领域取得的成果,被普遍认为是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之一,在2021年智慧城市指数报告中,新加坡连续三年稳居全球智慧城市排行榜的榜首。新加坡的数字化协同治理模式通过在技术端深度嵌入政策、产品和服务,并借助数字化能力来重塑其在政府、企业、民众端的价值链,形成了良好的城市治理效果。
从2012-2021新加坡数字政府服务市民和企业满意度来看,经过数字化服务的建设,5分级以上满意度的人群和企业比例均又了10%的提升,2021年的比例分别达到了85%和76%。参考新加坡2023年满意度达到75%-80%的KPI目标,已经提前完成。

*来源:克而瑞科创绘制,公开资料整理
从2018-2020年全流程数字化政府服务的比例看,已经实现了94%比例的政府服务全流程数字化,实现了比较高的完成度水平,而在2023年他们的目标是实现100%全覆盖。
*来源:克而瑞科创绘制,公开资料整理
借鉴意义
1)构建完备的数字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细则、健全各类数字政府管理机制
数字政府的建设与数字化的协同治理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监督,应当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全面推动数字政府政策法规细则建设,依法依规推进技术应用、流程优化和制度创新,消除技术歧视,保障个人隐私,维护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利益。
推动对现有管理机制及各类相关标准体系进行持续性完善,提高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最近,《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立法的落地也体现了国家对于数字法规重视程度,未来各地各部门也将进一步完善这些法规的执行细则。而像数据交易方向的制度法规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这些数据资产的流动性,提高城市数字治理的资源整合能力。
2)以市民为中心发展协同治理,提升民众数字治理参与度
在数字化政府服务建设完毕后,相关部门应当进行广泛推广,并且鼓励公众积极主动参与,让公众更好的了数字化政府服务的各项内容并实际尝试和体验数字政府服务。
另外,还可通过一些奖励措施激励公众对于服务的使用体验进行反馈和提意见,树立公众作为城市数字治理受益者同时也是治理者的意识,调动居民自治的自觉性以此来提高治理的效率。另外,还可建立各类沟通反馈平台,比如公众号、微博以及传统的热线电话等形式。更好地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有效的沟通反馈渠道,帮助政府数字化服务产品不断优化迭代。
而对于老人等特殊群体,针对性研发符合他们使用习惯的定制化数字政府服务,以提高他们使用数字政府服务的体验和满意度,尽可能消除数字鸿沟的影响。
3)引导多方参与数字治理、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社区治理离不开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为社区治理提供先进的技术、生产力、还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社区也能为市场提供良好的信息来源和消费者的正向反馈。
因此,社区数字治理的主体应当是多元化的,需要政府、社区、市场多方力量相结合。比如房企、物企、科技企业等,这些作为社区的建设方和运营方,本身就会深度参与社区的规划建设与运营,政府可通过政策引导其中优秀的企业参与到社区数字治理中来,发挥其资源优势和技术力量,创新各类数字化应用。在各方发挥能动性的基础上协调合作,让社区治理资源在不同主题间充分流动,提高社区治理水平与人民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