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管业拥抱2.0时代 碧桂园服务、万物云、彩生活还差多少(上)
2020年房地产流动性危机是物业管理业2021年大宗并购交易频繁的直接诱因。企业扩规模、求发展是并购浪潮的内生驱动力,并购资金充足,为规模化提供了支撑。
商海浮沉,大浪淘沙,重回牌桌的并不多。
7月6日,停牌长达15个月的彩生活复牌,着实让业界振奋一番。然市场态度着实平淡,截止7月21日收于0.48港元,相较6日的0.6港元开盘价累跌20%。
作为曾经的“物业第一股”,彩生活早在2014年6月便登陆港交所。2019年和2020年,彩生活业绩迈至巅峰,营收一度达到38.94亿元,归母净利5.02亿元。
遗憾的是,正当前途一片大好时,母公司花样年却传来暴雷消息。为缓解其流动性,彩生活无奈于2021年9月出售旗下核心资产邻里乐。此后财报难产,2022年4月起停牌。
如今复牌归来可喜可贺,可市场已翻天覆地。7月10日,克而瑞物管发布2023中国物业服务企业综合实力500强榜单,碧桂园服务、万物云领衔。同期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行业进入存量争夺时代,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持续强化。
那么,重回牌桌的彩生活还能重现当年荣光吗?碧桂园服务、万物云又能否持续捍卫行业地位?面对存量争夺、质量为先的新周期,从业者又该如何调整姿态、自证价值?
1 跑马圈地、规模为王 物企1.0时代
2014年,在彩生活赴港上市的同时,万科喊出了“白银时代”。两件事看似关联不大,时间却证明:物业服务是房企少有的尚存潜力资产。
在出售核心资产邻里乐前,彩生活营利均保持着不错增势,尤其2019年以前。2014年至2020年总营业额3.89亿元、8.28亿元、13.42亿元、16.29亿元、36.14亿元、38.45亿元、35.96亿元,对应增速67.03%、112.61%、62.16%、21.36%、121.87%、6.40%、-6.46%;
同期,归母净利1.46亿元、1.68亿元、1.88亿元、3.21亿元、4.85亿元、4.99亿元、5.02亿元,对应增速228.33%、15.63%、11.49%、70.76%、51.26%、2.79%、0.63%;
毛利率为79.60%、54.91%、43.65%、44.86%、35.49%、35.25%、33.58%。相比花样年的38.42%、30.85%、32.31%、29.62%、29.92%、27.97%、24.56%,盈利优势肉眼可见。
不过,这门生意虽是轻资产运营,高回报却仍建立在规模体量支撑上,需要跑马圈地、对外扩张。
众所周知,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项目最初多源自地产母公司,不仅数量有限且随着开发速度放缓或存增量瓶颈。
以行业一哥碧桂园服务为例,其在管项目便来自品牌拓展+收并购。截至2022年底,收费管理面积达到4.19亿平米,第三方占比也只刚刚过半,达到55%。
相较碧桂园服务、万物云等有强大母公司支撑,花样年能给予彩生活的支持并不多。也或基于此,其热衷对外扩张。
据时代财经,彩生活集团主席潘军曾于2021年公开表示,彩生活是全行业收并购企业最多的物业公司,上市前兼并89个物业公司,上市后共收购125个物业公司,合计收并购200逾个。
然而2021年,当率先举起并购火炬的彩生活断臂求生时,行业却迎来了并购高峰。据中指研究院数据,当年物业管理业已披露相关信息的并购交易达77宗,涉及并购方36家物业企业;交易金额约362.5亿元,同比大增约243%。
并购面积TOP10企业平均并购规模为8667万平方米,碧桂园服务、万物云超过1亿平方米。
以碧桂园服务为例,不仅2021年初以54.32亿元并得蓝光嘉宝,更在当年9月接连“鲸吞”富力物业与彩生活的核心资产邻里乐。
碧桂园服务执行董事兼总裁李长江曾在2021年9月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直言,碧桂园服务喜欢大的好的,即规模大、优质规范的项目,如果拍板合作,就确定项目值这些钱。
中指研究院物业事业部高级分析师吴奎勇认为,2020年房地产流动性危机是物业管理业2021年大宗并购交易频繁的直接诱因。企业扩规模、求发展是并购浪潮的内生驱动力,并购资金充足,为规模化提供了支撑。
可以说,跑马圈地、规模速度为王,是物管业1.0时代的最鲜明特征。
考量在于,大不代表强、快不代表优。真正规模效应的达成,除了规模更要有质量。
2022年9月29日,万物云登陆港交所主板。作为业内规模第二大的物管企业,上市首日却跌破发行价,收盘下跌6.79%。淡马锡、瑞银资管等基石投资者,首日浮亏1.4亿港元。
追其原因,直观看与一些财务数据瑕疵有关。
比如突击分红,2019至2021年万物云分别宣派股息人民币2.47亿元、3.18亿元、35.37亿元,总计41亿元,似乎相当于分掉了公司三年利润。
再如毛利率不振,同期分别为17.7%、18.5%、17%,2022上半年滑至14.9%。
但深层次看,破发与前期估值偏高有关。据悉,万科发行市盈率33倍,甚至超出不少大热的科技股。对此,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曾直言:万物云在一级市场的估值显然是偏高的。
截止2023年7月21日,万物云股价25.40港元,相比49.35港元的发行价缩水近半。
显然,如何把规模优势转化为规模胜势,既有规模更有质量,匹配应有的价值估值,头部从业者仍有一道自证考题。
2 从净利变脸到投诉烦恼 警惕扩张后遗症、贵在表里如一
2020年至2022年,碧桂园服务总营业额156.00亿元、288.43亿元、413.67亿元,对应增速61.75%、84.89%、43.42%;同期,归母净利为26.86亿元、40.33亿元、19.43亿元,对应增速60.78%、50.16%、-51.82%。
可见,2022年结束了营利双增,净利腰斩营收增速放缓,堪称变脸。
深入财报,净利大滑主要源于两方面:
一是支出增加,销售成本达311.09亿元,同比增长55.71%;销售及分销开支4.38亿元,同比增长29.65%;行政开支42.70亿元,增长31.02%。
二是因收并购带来的无形资产—合同及客户关系及品牌等的摊销成本增加。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在为此前的激进并购买单。
报告期内,折旧及摊销金额高达18.69亿元,同比增长69.10%。若将视线拉长,近三年折旧及摊销金额合计已达33.1亿元。
烦恼不止于此,并购还推高了负债。据同花顺数据,碧桂园服务的负债位列61家可比企业之首,达到340.33亿元。深入债务结构,以流动负债为主。
截至2022年底,公司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13.77亿元,短期债项余额14.50亿元,其他短期负债175.68亿元,应付账款余额59.77亿元,债务压力肉眼可见。
再看万物云。2020年至2022年总营业额181.45亿元、237.05亿元301.06亿元,对应增速30.29%、30.64%、27.00%;同期归母净利14.64亿元、16.68亿元、15.01亿元,对应增速43.55%、13.91%、-9.42%。
与碧桂园服务相似,万物云也于2022年遭遇增收不增利,虽然净利降幅没有碧桂园般凶悍,可持续下滑之态仍值警惕。深究原因同样和支出增加、摊销增加有关。
截至2022年底,由于集团业务规模扩张、运营成本增加以及历史收购带来的摊销成本增加,公司销售成本258.75亿元,同比增长31.45%。
结合上文彩生活2022年营收下滑,净利几近滞涨,增速双双创下7年新低,头部企业是否陷入成长瓶颈,急需开始新发展模式值得深思。
事实上,激进扩张的后遗症不仅在业绩端,也表现在服务运营端。
浏览“黑猫投诉”“人民在线”等投诉平台,一些瑕疵质疑声值得注意。
如2023年6月15日,碧桂园服务业主在“黑猫投诉”称,自己所在的兰州碧桂园金城云鼎小区,车库闸机口维修后,车库进出完全自由状态,车位产权业主与非产权业主及外部人员待遇完全相同。经多次与物业沟通,拒绝见面闸机口维修期间产权业主的车位服务费。现物业以车位费欠费为由阻挡产权车主进出,极大影响了业主正常出行。
2023年7月18日,万科业主在黑猫投诉称,万物云官网上有写管家20分钟响应客户需求,普通问题30分钟内解决或答复,不能立即解决的事项4小时内协调资源解决,重大问题1个工作日内给出书面解决方案。但是小区业主群里面的消息管家看到了也不予回复。投诉问题不闻不问。2.在业主群咨询的,下雨后地库有积水,储藏室也有积水,而且漏水,有询问管家,是哪里的问题,怎么整改,现在物业拒不提供书面说明。3.在万科物业app住这儿上发布的问题,没人进行回复。4.自7.14通过400电话反应后,物业方一直没有联系业主......
(上述投诉均已经过平台审核)
诚然,身处C端,用户千人千面、人人满意并不现实。上述语言或有偏颇片面处,然作为典型的服务型企业,口碑体验、服务质量就是物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之基生存之本。查漏补缺、时时精进总没有错。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认为,相比房企的高杠杆,物管企业更重服务运营。真正的规模效应要表里如一,除了大体量支撑外,自身服务的专业性、特色化、精细化等内功更是重中之重。若只是一味借助杠杆贪大,忽视质量品质根基,需警惕规模反噬,毕竟除了规模效应还有规模陷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