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时隔15天,华润万象生活再折桂!

亿翰物业服务研究院
2022-01-21 10:18

若评选2019-2021年每年的物业“收购王”,那么毫无疑问:2019年是雅生活、2020年嘉宝服务、2021年是碧桂园服务,而刚进入2022年,华润万象生活以“一月折两支”的速度来看,能否要扛起2022年物业收购的大旗?

 

时隔半月,华润万象生活再次对拟上市物企出手,与上次收购两次交表均未能通过联交所聆讯的禹佳生活服务不同,本次中南服务则处于已通过聆讯状态,股票发售指日可待,却在“敲钟前夜”被华润万象生活纳入囊中。

二次出手,要约要点更细化

根据收购公告显示,华润万象生活将以不高于22.6亿人民币收购中南服务100%股权,而中南服务2021年末未经审核的税后净利约为1.77亿元,对应收购溢价约为12.85X,2021年物企收购PE均值12.5X基本保持一致。

可以删1.png

与月初收购禹洲物业明显不同的是,此次对中南服务的收购对价,虽最高限价明显提升,但整体收购溢价则明显下降,基本维持在行业均值水平(收购禹洲物业代价10.6亿元,收购PE 21.7X)。

对此我们认为主要是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

1、  中南服务对于母公司中南集团的依赖度极高,关联方贡献超90%收入;

2、  中南服务业务结构较为单一,企业93.6%的在管面积为住宅项目类型。

华润万象生活为了能够接管中南集团未来持续的业务输入,也制定了更为严格的不竞争条款及框架协议,此次明确限制企业也不得再提供业主增值服务及非业主增值服务,类似业务要优先给到中南服务,而在对禹洲物业收购之时并未对增值服务业务进行明确限制或约束。也表明,在收购实施与推进的过程中,华润万象生活服务也在持续完善制度与流程,保障自身的权益。

可以删2.png

华润万象生活能否扛起2022年“收购王”大旗?

若评选2019-2021年每年的物业“收购王”,那么毫无疑问:2019年是雅生活、2020年嘉宝服务、2021年是碧桂园服务,而刚进入2022年,华润万象生活以“一月折两支”的速度来看,似乎要扛起2022年物业收购的大旗。

从账面资金看,华润万象生活IPO募资净额高达116.38亿元(人民币),为目前板块募资最高的企业,除月初收购禹洲物业之外,并未有其他的收购动作,充足的资金的确能够为其后续收购提供强劲的支持。

从企业业绩诉求看,华润万象生活高层提出过2025年要将在管面积提升至4亿平方米以上,而2021年6月末仅有1.2亿平方米,尚有2.8亿平方米的缺口。

根据企业历年面积增长速度看,年均可新增在管面积约2600万平方米,则5年可新增约1.8亿平方米,还有1亿平方米的缺口,而仅靠单项目的市场化外拓完全不能达到。故收并购成为华润万象生活的第三种快速完成业绩指标的手段。

表:华润万象生活2025年面积目标完成度分析

可以删3.png

数据来源:企业业绩报告、招股书、嘉和家业测算

按照三家物企每年的在管面积增长情况简单测算出,在禹洲物业与中南服务并入华润万象生活之后,后者2025年的面积发展指引有望实现,仅有0.17亿㎡的缺口。

在回看华润万象生活的招股书时,我们看到,华润万象生活虽计划拿出60%的募资来进行收并购等市场化拓展,但在物业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仅占据30%,即约34.9亿元左右对物业管理服务标的进行收购,而年初的2次出售则已耗费33.2亿元,仅剩余约1.71亿左右的资金。

若华润万象生活不更改募资用途的话,再进行收购整合或动用自用资金,或将并购目标转向还有30%募资使用计划的商业运营赛道中。

且在2022年,与华润万象生活业态高度重合的龙湖智创生活也已递交IPO,此举也给前者带来了较强的压迫感,而后者已于2021年先后收购部分区域优质的商业物业服务标的如楷林商服、九龙仓物业等。来自潜在竞争对手的压力,或将驱使华润万象生活接下来在商业运营赛道上大举发力。

IPO物企成收购新宠 或再迎上岸、上船抉择

从近期的收购事件中,我们也发现,当前企业的收购更倾向于已经交表的物企,如阳光智博服务、富力物业、禹佳服务,及此次的中南服务,一方面是由于这些企业的母公司确实遭遇流动性危机,亟需进行价值变现;

另一方面,则是这些交表企业在IPO交表前对股权、组织架构、法律、财务、劳务等均已经做过相对详细的风险规避;收购这类标的,收购方对于标的的尽调会更容易进行,且推进节奏更快;这或许也是华润万象生活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2起收购的重要原因。

看到这2家企业成功上岸,委身于大树之下,可以尽早享受到资本发展红利之时,还要看到,目前交表物企中,有9家招股书已经过期,虽13家尚在有效期,但可以明显看出,当前物企IPO的进程是在明显的放缓的,不排除接下来出现三度交表的情况出现。

且当前资本市场上对于物企的估值持有相对谨慎的态度,上市能否后的较好的估值还尚不可知,时间也不可控。对于有母公司的物企来说或迫于地产端的流动性被挂牌出售,而部分资金压力较小的物企,同样也会在IPO与高位变现之间徘徊、作出售出的抉择,即“上船”与“上岸”的选择。

 

注:本文来自 嘉和家业    ,声明:本文观点不代表日新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如文章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敬请联系本站进行删除。
  • #物业转型
亿翰物业服务研究院
0
0
0
参与评论
0/1000
评论区
目前还没有评论
文中提及相关企业
查看更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