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发两份预警,和泓服务利润暴跌
当雅生活服务、金科服务、融创服务等头部上市物企从关联地产影响中走出,迎来业绩拐点的时候,此前一直扛着没出险的和泓服务,却在短短3天内连发两份盈利预警公告。
时间来到2025年8月中旬,当雅生活服务、金科服务、融创服务等头部上市物企从关联地产影响中走出,迎来业绩拐点的时候,此前一直扛着没出险的和泓服务,却在短短3天内连发两份盈利预警公告。
8月18日率先披露中期除税后净利润大幅下滑;8月20日再发补充公告,曝光股东应占利润近乎“腰斩”的残酷现实。
两份公告层层递进,将公司2025年上半年的经营困局彻底摊开,也给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两份预警连发:盈利数据触目惊心
若说18日的公告已显颓势,20日的补充公告则让盈利恶化程度更显刺眼。从核心盈利指标来看,和泓服务上半年呈现“断崖式”下滑:
除税后净利润:2025年中期预计为1160-1560万元,对比2024年同期的5410万元,降幅高达71.2%-78.6%,意味着近八成的净利润蒸发;
股东应占利润:作为更贴近股东实际收益的指标,2025年中期预计仅为200-400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3950万元暴跌90.0%-94.9%,核心盈利能力几近归零。
两组数据的对比,直接击穿了市场对这家“稳健盈利”上市物企的想象——即便是以规模扩张为常见策略的物管企业,如此幅度的盈利下滑也实属罕见,侧面反映出和泓服务上半年经营已陷入显著困境。
下滑背后:三重因素压垮短期业绩
根据公告披露,盈利下滑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业务战略、财务风险与资产处置的“三重压力”叠加。
其一,“以利润换规模”的战略代价凸显。为抢占市场份额,公司加大对新物业管理项目的前期投入,同时承接的公营建筑项目毛利率偏低,双重因素直接拉低整体毛利率。
这种“为规模让渡利润”的策略,虽可能为长期市场地位铺路,但短期却让盈利端付出沉重代价,且尚未看到“规模反哺利润”的正向循环迹象。
其二,应收账款风险加速暴露。公告提及“对贸易应收账款增加计提信用减值拨备”,这一细节暗藏隐忧——要么是下游客户(多为地产相关企业)支付能力弱化,要么是公司自身应收账款管理存在漏洞。
无论哪种情况,都意味着坏账风险上升,不仅侵蚀当期利润,更可能影响未来现金流健康度。
其三,资产处置“雪上加霜”。公司出售江苏深华时代物业集团51%股权,非但未实现资产优化的正向收益,反而产生一次性亏损。
这一操作既未缓解短期财务压力,反而加剧利润下滑,折射出公司在资产结构调整上的策略失误,或面临“被动处置资产”的无奈。
这家曾以“港股增速前三”著称的上市物企,正陷入一场由收并购引发的战略迷局,在“退货”与“收购”的反复试探中,暴露了激进扩张留下的重重隐患。
经营困局:战略取舍的短期阵痛
从经营逻辑看,和泓服务的困境是“短期盈利与长期规模”的失衡。
一方面,公司主动扩张新业务、抢占市场的思路,符合物管行业集中度提升背景下的竞争逻辑,若能实现新项目盈利爬坡、公营项目毛利率改善,长期或有望巩固市场份额;
但另一方面,短期盈利的“失血”速度远超预期,90%的股东应占利润下滑,已不是“短期阵痛”可解释,更暴露了公司在成本控制、项目盈利测算上的短板——前期投入与低毛利业务的占比未能合理平衡,导致盈利端失去支撑。
更值得警惕的是财务端的连锁反应。
应收账款减值增加,可能进一步传导至现金流:若回款持续恶化,公司或面临“营收增长但现金流紧张”的局面,后续甚至可能影响新项目投入能力,形成“盈利下滑-现金流承压-扩张乏力”的恶性循环。
结 语
两份公告均明确提示,当前数据基于“未经审核的管理账目初步评估”,未经过核数师或审核委员会审阅,这意味着8月底披露的正式中期业绩可能存在修正空间。
眼下,和泓服务的“规模扩张”战略已进入关键验证期——若后续新项目无法如期释放利润、财务风险持续发酵,其股价与市场信心可能进一步承压。